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10月19日,由上海美术馆与广东美术馆联合推出的中华艺术大家说“岭南文化名家大讲堂——缔造中国现代美术的海上岭南”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行。活动吸引约300名观众预约参加,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艺术史学者、中国美协理论与策展委员会主任尚辉带领观众回溯岭南与海派书画的渊源脉络。他从理论高度梳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实践,揭示粤沪两地在缔造中国现代美术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一直以来,海派与岭南画派双星辉映,这种关系影响到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历程”。
岭南画家与海派画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成立于1909年的“豫园书画善会”。清末民初的岭南画坛深受海派艺术影响,高剑父、潘达微等人创办的《时事画报》,就吸收了上海《点石斋画报》的不少办报经验。
辛亥革命后,高剑父兄弟追随孙中山来到上海,创办审美书馆和《真相画报》。《真相画报》刊登陈树人文章《新画法》,正式阐述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理念。值得一提的是,《真相画报》是发表海派画家作品的重地。徐悲鸿得以崭露头角,同样离不开高剑父兄弟的培养和影响。
与此同时,康有为移居上海,他“以碑入书”“尊碑抑帖”的思想在上海书画界得到广泛共鸣,深刻影响刘海粟、徐悲鸿等人的书学思想与国画面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训也有出自康有为的手笔。在哈同花园设立的艺术欣赏会,让高剑父与康有为有了交集。康有为极力主张“合中西以求变,开拓中国绘画新纪元”的理想,更加坚定了高剑父改革中国画的信心。
粤沪两地美术互动的案例不胜枚举:林风眠常常被视为海派代表,他的艺术理念为吴冠中所继承;陈烟桥、赖少其、李桦、黄新波等新兴木刻运动先驱深受鲁迅思想影响,并与之书信往来;中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同样与粤沪两地渊源颇深,广州“赤社”与上海“决澜社”形成中国早期现代主义绘画双峰并峙的局面……
在讲堂上的对谈环节,尚辉与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上海市美协副主席、上海美术馆原馆长陈翔同台对谈,呈现一场跨越地域的艺术思辨。
“‘其命惟新’是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精神,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则是其具体的实践途径。”陈翔认为,岭南画派虽然是“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首倡者,但上海是他们真正发扬光大的舞台。
“上海滩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艺术家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是岭南画派与海派共同的前进动力。”李劲堃期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将粤沪交流进一步向港澳拓展,共同推出更多重磅美术展览活动,从而逐步探索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径。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