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源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在悄然形成,他们就是阿尔法一代(GenerationAlpha)。这一代人正值智能手机、5G网络迅猛发展的时期,所以被形象地称为“5G儿童”。他们自出生便浸润在数字环境中,语言表达却深受恶俗烂梗与网络黑话影响——从“你这个老六”“栓Q”等简单低俗表达,到“YYDS”“奥利给”等无营养缩写,语言发展正被网络环境深度重塑。
这并非个体表达尴尬,而是“5G儿童”面临的集体性语言危机。他们身处两个世界的交界:一边是由汉字承载的数千年厚重文化,一边是快节奏、碎片化的数字空间。问题核心不在于提笔忘字,而在于技术正在彻底改变他们理解语言的方式。
汉字并非冰冷的笔画组合,而是穿越千年的文化信使。从甲骨文的生动描摹到草书的行云流水,每一笔都凝结着古人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但在触屏时代,汉字遭遇前所未有的文化剥离:“5G儿童”无需理解“秉烛夜游”中“秉”字手持禾苗的本源。被抽离了文化基因的汉字,在数字洪流中褪去色彩,汉语千年沉淀的文化底蕴悄然流失。
汉语之美,在于以极简笔墨勾勒无穷意境。可在碎片化传播的当下,“5G儿童”的语言世界不断被简化。他们失去的不只是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感知万物、共情岁月的细腻心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语言浅薄化正在拉低思维深度。古人写作极重“炼字”,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著,既是打磨文字精准度,更是挖掘思想深度。这种字句斟酌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维训练。但5G时代,“梗化表达”重塑了孩子的思维路径,表达逐渐模式化,既无个人见解,也失去自主创造的动力。当固定词汇替代对事物细节的观察,想象力失去锻炼土壤,思维在简化中逐渐扁平,这将对他们未来的学习、生活乃至人格塑造产生深远负面的影响。
应对困境,不能依靠简单的数字戒断,而需要在拥抱技术的同时,为语言教育构筑起人文防线,凝聚多方力量搭建通往语言深处的桥梁。
强化标准建设首当其冲。建议在现有网络内容管理框架下,增设“未成年人语言健康”专项条款,对滥用谐音、恶意变体等污染语言环境的行为形成制度化约束,为内容审核提供明确依据。
压实平台责任至关重要。网络平台应跳出“流量至上”思维,既要把好价值关,也要守好审核关,通过技术与人工双重筛查压缩低俗语言的传播空间,建立网络用语的分级管理机制。
健全监督机制时不我待。鼓励建立家校社联动的语言环境监督机制,开通针对不良语言影响的便捷举报渠道,对违规传播不规范语言的行为及时反馈、快速处置。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是重中之重。推动“语言美育”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汉字溯源、对对联、诗词创作等沉浸式体验,让孩子在动手动脑间感受汉语之美,重拾对语言的敬畏与热爱。
守护“5G儿童”的语言健康,已超越教育范畴,成为关乎文化存续的未来议题。我们并非要将孩子与数字时代隔绝,而是期望他们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与未来的建设者,能手握两把钥匙:右手以科技之钥开启未来大门,左手则以文化之匙叩响民族文化宝库。当他们能在屏幕与笔墨之间从容穿行,便能构筑起一个任何技术都无法侵蚀的、丰盈而独立的精神家园。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