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圣贤:为何说无列子,则无庄周?
创始人
2025-10-20 15:40:08
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 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隐世圣贤”列子的世界,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准备好,精彩即将启程!

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列子雕像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开创的贵虚学派,在哲学、文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皆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思想烙印。

一、郑国隐士:被尘封的中原圣贤

列子的一生,是真正的隐者生涯。《列子》书中记载他"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可见他甘于寂寞,不求闻达。这位隐居于郑州圃田四十年的思想家,尽管当时不为人知,却奠定了其后两千多年道家思想发展的基石

提起道家思想,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老子和庄子。殊不知,在这两位光芒四射的人物之间,还有一位不可或缺的思想家——列子。他不仅是老子的继承者,更是庄子的思想源泉。庄子本人,在《逍遥游》中则对列子推崇备至:“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从这段记载可见,列子在庄子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郑州列子故里列子雕像

二、不朽经典:《列子》与中原文脉

《列子》一书,堪称中国学术史上的一部奇书。它既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又开创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更孕育了后来庄子的汪洋恣肆。

《列子》现存八篇,包括《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这部著作的流传过程颇为曲折,其真伪与成书年代是学术界一桩著名的公案。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列子》原书八篇到西汉时已散佚不全。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整理宫中藏书,对《列子》残本进行了校勘编订,使其得以初步恢复。但此后,此书在世间又近乎失传。

直到东晋,一位名叫张湛的学者为之作注,《列子》才重新广为流传。张湛在《列子序》中称,其书稿来源于其祖父所收集的残卷,而这些残卷据传是王弼、王宏等前代名士的家族旧藏。经他整理注释后,方成今日通行之版本。正因这段复杂的流传经历,后世学者普遍认为,今本《列子》很可能并非纯粹的战国古籍,而是在保留了许多古列子思想遗文的基础上,掺入了部分魏晋时期的思想与创作。

《列子》一书中频繁出现与古代河南地区相关的地名与人物。例如,《汤问》篇以“殷汤问于夏革”开篇,据东汉张湛注,夏革被认定为商朝大夫,其封地大致位于今河南偃师;《仲尼》篇提及“ 郑之圃泽 ”,据考即古圃田泽,正位于列子的故乡(今河南郑州);而《说符》篇中“晋国苦盗”的记载,其背景国家晋国(今山西南部)与列子母邦郑国(今河南)紧密相邻,同属中原文化圈的核心地带。这些元素共同勾勒出《列子》其书深厚的中原文化背景。

郑州列子故里

三、智慧结晶:列子的思想精髓

01贵虚思想

列子哲学的核心是“贵虚”。他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宇宙的本原是“太易”,经过“太初”、“太始”、“太素”等阶段,才形成天地万物。这套理论可被视为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说的一种更为详尽和阶段化的阐述。

在列子看来,“虚”是万物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他主张通过“心凝形释”的修养方法,达到物我两忘、与道合一的状态。这种修养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无为的过程。

02生死观

列子对生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生命是“形”与“神”构成的统一体,死亡则是这一统一体的离散。生死不过是天地之气的聚与散,是自然大化流转中的不同阶段。因此,人不应悦生恶死,而应全然安顺于这一自然律则。在《天瑞篇》中,列子形象地将死亡称为“休息”,这种将生死等量齐观的生命境界,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03梦幻与现实

《列子》对梦与醒的讨论尤为深刻。书中提出“神遇为梦,形接为事”,其主旨在于模糊乃至消解梦境与清醒状态的认知界限。其中,“蕉鹿梦”的著名典故——郑国樵夫得鹿于梦,醒后难辨梦觉——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齐同梦觉的哲学观,与后来庄子“梦蝶”的寓言可谓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道家对真实与虚幻的经典追问。

郑州列子故里

四、寓言宝库:流传千古的智慧故事

01愚公移山:河南人的精神写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这则脍炙人口的寓言,其地理背景正是今天河南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王屋山。寓言中的愚公,面对巨山的阻挡,展现出非凡的毅力,他“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信念,揭示了持之以恒终能克服万难的道理。

愚公移山所象征的坚韧不拔、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熠熠生辉,也在中原大地得到了生动的传承。从传奇的大禹治水到现代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次次展现出顺应自然规律并最终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伟大勇气与智慧。

徐悲鸿纪念馆《愚公移山》油画

02杞人忧天:中原大地的哲学思考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这则著名的寓言,背景就在今天的河南杞县。列子通过这则故事,探讨了宇宙无限、个体有限的哲学命题。他借晓之者之口说:"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这种对终极问题的深刻思考,生动地体现了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在战国时期所达到的哲学高度。因此,“杞人忧天”不应再被简单地视为无谓的庸人自扰,其深层意蕴,实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本质的一次早期而深刻的哲学反思。

03蕉鹿梦:郑国大地的认知探索

"郑人有薪于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这则寓言以郑国(今河南新郑一带)为背景,通过樵夫得鹿、藏鹿、忘鹿、寻鹿的过程,探讨了梦境现实的模糊界限。

列子借此提出:"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这种对认知确定性的质疑,与庄子后来的"庄周梦蝶"异曲同工,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中对真实与虚幻关系的独特思考。

蕉鹿梦

结语

列子,这位河南先贤,或许不如老子、庄子广为人知,但他的思想和智慧同样熠熠生辉。他不仅是道家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更是中国寓言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在郑州的列子祠前,我们仿佛还能感受到那位御风而行的隐士风采。他的思想超越时空的限制,在中华文明的长空中自由翱翔。

当我们重温“愚公移山”的坚持,品味“杞人忧天”的哲理,思考“蕉鹿梦”的深意,便是在与这位先贤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最动人的魅力——先贤已逝,智慧长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在你的生活中,

是否曾经历过"愚公移山"般的坚持,

或是"杞人忧天"般的思考?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粤鲁等14省份确定延长医保最低... 资料图 本文综合青岛信网、中国医疗保险杂志、中国会计报、观察者网、成都商报、第一财经、澎湃新闻、财新...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干部...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抓手在哪里?就在我们党的重要法宝——党规党纪。下面整理的党员干...
对话Plaud许高:模仿者如果... 在众多创业者中,许高是一个复杂的融合体。 他的精神底色里,既有一种敢于定义未来的“自大”,也深藏着对...
基层干部严守党章党规规范党员日... 党章意识,就是充分认识党章党规的极端重要性,具有执行党章党规的高度自觉性,具有维护党章党规权威的彻底...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干部... 毛丰美是我省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优秀基层干部。下面整理的党员干部学习毛丰美事迹心得体会,欢迎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