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若论谁是最为风流的枭雄,曹操必定在赫赫有名的行列之中。这位兼具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内心深处实则也是个多情之人。
世人皆知,曹操妻妾成群,有名分在身的便多达 15 位。然而,偏偏有一位女子,令他梦寐以求却始终求之不得,时常为此辗转反侧,成为了他一生都未能拥有的 “白月光”。
更让人惊叹不已的是,这位女子一生竟历经三次婚嫁,最终还成为了曹操的儿媳。她究竟是何等传奇的女性,竟能让曹操如此为之神魂颠倒呢?
故事的起源要追溯到河北中山无极之地,此地有个甄家,乃是当地声名远扬的名门望族。大约在公元 183 年,甄家迎来了一个女婴的诞生,家人为其取名为甄宓(zhēn fú)。
自小,这个小姑娘就展现出与众不同之处。据《魏略》记载,在她睡觉时,家人恍惚间仿佛看到有人手持玉衣轻轻覆盖在她身上,这般奇异景象,着实令人称奇!
甄宓八岁那年,门外有艺人表演骑马杂技,家中姐妹们听闻纷纷登上阁楼观看,唯有甄宓不为所动。姐妹们对此深感诧异,她却淡定说道:“这难道是女孩子该去围观的吗?” 到了九岁,她更是显露出过人的学识天赋,常常借来哥哥的笔砚挥毫写字。
随着时光流转,才貌双全的甄宓出落得愈发亭亭玉立。当时,相士刘良为甄家子女看相,目光落在甄宓身上时,不禁指着她断言:“此女日后贵不可言!”
甄宓的第一段婚姻,与四世三公的袁家紧密相连。建安初年,袁绍为次子袁熙迎娶了这位河北闻名的才女。才子佳人的结合,本应是天作之合的佳话,只可惜身处乱世,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易逝。
公元 200 年,官渡之战爆发,曹操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成功击败袁绍。随后,曹操乘胜追击,一举攻破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也正是在此地,曹操第一次目睹了传说中甄宓的风采,仅仅一眼,便惊为天人。
历史上有个广为人知的典故:曹操攻破邺城后,第一时间派遣人手去把守袁府,并严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闯入。你不妨猜猜,曹丞相此举究竟意欲何为?《世说新语》记载得十分直白:“曹操攻屠邺城,令疾召甄。” 其意思不言而喻 —— 曹操心急如焚地想要见到甄宓。
然而,曹操的儿子曹丕同样心思敏捷,早早就洞察了父亲的心意,抢先一步赶到袁府。待曹操派人前去 “请” 甄宓时,曹丕已然将美人拥入怀中。曹操无奈之下,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就这样,甄宓成为了曹丕的妻子。婚后,甄宓深得曹丕宠爱,先后诞下后来的魏明帝曹叡和东乡公主。
她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更具备贤良淑德的品质,对曹丕的母亲卞夫人极为孝顺。有一次,卞夫人随军出征,甄宓忧心婆婆的身体状况,整日以泪洗面。后来得知卞夫人安然无恙,方才破涕为笑。
不仅如此,甄宓还时常劝说曹丕多纳妻妾,以广延子嗣,这般豁达大度的气度,让曹丕对她愈发宠爱有加。
不过,故事并未就此画上句号。可惜在帝王之家,爱情往往如同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曹丕称帝之后,身边美女如云,尤其是汉献帝进献的郭贵嫔和李贵人,使得甄宓渐渐失宠。心中难免生出怨言的甄宓,却被曹丕误解为心怀不满。
公元 221 年,曹丕竟下达赐死甄宓的命令。更为残忍的是,在甄宓下葬时,被要求 “被发覆面,以糠塞口”,死状极其凄惨。
关于甄宓之死,历史上还流传着一个浪漫而又略带悲伤的传说:曹丕见到甄宓后,曾将她的玉缕金带枕拿给曹植观赏。曹植不仅惊叹于枕头的精美绝伦,更是对嫂嫂甄宓的美名倾慕已久。
后来甄宓惨死,曹植入朝时,曹丕将甄宓的遗物赠予曹植。曹植在返回封地途中,于洛水边恍惚间仿佛看到甄宓的身影,触景生情之下,挥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那么,究竟为何曹操如此迷恋甄宓,却始终无法得到她呢?
其一,时机的因素至关重要。曹操攻破邺城之际,甄宓已然是袁熙的妻子。尽管曹操素有 “人妻控” 的名声,但当时正值收服河北人心的关键时期,若强行霸占袁家媳妇,难免会遭人诟病,引发诸多非议。
其二,曹丕抢先一步的举动打乱了曹操的计划。儿子已然先一步占有甄宓,作为父亲,即便心中再怎么心动,也不好公然抢夺,否则必将沦为天下人的笑柄。
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曹操的政治考量。曹操乃雄才大略之人,绝不会因一个女子而损害自己的宏图大业。将甄宓赐给曹丕,既能安抚河北旧族,又能成全儿子,可谓一举两得。
甄宓的一生,无疑是三国时代女性命运的一个典型缩影。她虽拥有倾国倾城的美貌与过人的才华,却依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先后成为袁、曹两大家族政治联姻的工具。
而曹操对甄宓的痴迷,或许正是源于那份 “求不得” 所滋生出的执念。这位在乱世中叱咤风云的枭雄,几乎能够获取他所想要的一切,权力、土地、人才,乃至无数的美女。然而,唯独这个让他一见钟情的甄宓,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他永远无法触及的 “白月光”。
这段尘封的往事,不仅仅是一代枭雄的情感轶事,更是那个动荡时代的一面镜子 —— 即便身处乱世的最显赫人物,也难免会有得不到的遗憾与求而不得的怅惘。
或许,也正是这份遗憾,让甄宓成为三国历史上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之一,同时也为曹操这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增添了几分人性的色彩。
上一篇:小米汽车,为何“以一当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