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宛城之战,一场本可轻松拿下的军事行动,却让曹操遭遇罕见败绩,爱子与爱将皆折,亲自负伤逃亡。
而发起这一切的张绣,不仅投降在前、反叛在后,最终却又官拜将军、荣归朝廷。这局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胜者?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割据势力错杂。张绣出身于张济之族,张济自关中引兵南下,入荆州,攻破穰城时中箭殒命,其众遂归于地方势力。张绣继承其部,将众屯驻宛城。曹操北据中原、拥立天子,势力扩张,矛盾自生。
建安二年(约197年)春,曹操南下,意在平定荆南诸将以巩固中原后路。他率主力从北路行进至淯水一带,向张绣施压。张绣为抵御曹操,并稳住部众,表现出愿意“归附”的姿态。
在曹操接受张绣归顺后,他派典韦等部众驻于营中护卫,亲自留驻宛城十余日。张绣得以在城内安置部众、整合力量。
曹操大意放松警惕,甚至在宴席之中恭敬张绣及其将领。那段时间表面平静,却暗潮涌动。张绣对曹操的态度并未完全服帖,其部将中与曹操之间存在戒心。
张绣与曹操之间的微妙张力,在曹操接受张绣投降后的若干行为中渐露端倪。传说曹操将张绣之婶娘邹氏纳为妾室,此举触怒张绣的家室尊严。
曹操向张绣部下将领如胡车儿赐予金银,试图笼络其心。张绣怀疑自己在曹营之中只是附庸,终因屈辱与不信而谋反。此时谋士贾诩献策,使得张绣得以利用“臣服”身份在营中暗中部署,待机反扑。
张绣先向曹操请求让其军队驻扎于营寨附近高地,理由是“行军车辆稀少,宜近营防守”。曹操不疑,允其入驻。张绣又请允许披甲而行,曹军也应允。借此,张绣披甲持刃部众混入营中或靠近营地;表面仍为“顺从”,实为暗布兵力。
夜晚袭击的时机在所不远。张绣在阴风中调动骑兵数路,趁夜色掩护,向曹营发动突袭。曹操军队始料未及。府城内外惊乱四起。张绣军分门突入多条营路,角度分割,直逼中军。营寨规整、戒备放松,使得敌方措手不及。
在突袭展开围攻,典韦与亲卫守住营门数十人,拼死抵抗。张绣军队从多路合攻,其中一些攻至门楣附近。典韦手持巨斧与敌兵对抗,多次击杀贼兵。史传其被创伤累累,却仍顽战至最后一刻。最终,典韦重伤殒命,其部下多死于战斗中。张绣军趁势突破营门,其余分路兵力涌入。
与此同时,曹操受到流矢所伤,骑马受困。其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在混战中被乱箭射死,防卫阵线崩溃。曹操在亲卫掩护下脱身,被迫弃营突围。撤离过程中,他所乘之马被射中,身受伤病。典韦之死与亲族牺牲,加重了曹操阵营的混乱与恐慌。
战后夜深,张绣军队在营中搜刮、整肃,擒获部分曹军将卒。宛城之战以张绣取得战绩、曹操撤退、损失惨重而告一时之落幕。此战成为曹操一生重要挫折之一,也令中原局势出现新的变动。
祸起惊变之后,曹操退入军阵,他身负箭伤,痛楚难耐,但必须维系部众军心。于禁、曹洪、乐进等将领紧急重整军伍。残部在夜色中整顿,掩护主帅撤退。张绣军虽占优势,却未能立即追至致命一击。
张绣在营内盘问将领、收编散卒、安抚部众。战胜的喜悦与戒惧并存。他并未急于深入追击,而是先巩固所得,整顿兵力,防止夜间反扑发生。张绣还在营中与贾诩商议下一步行动。贾诩献计,劝张绣此时不宜急躁深入,而应待曹军内部疲乱,再行逼近。这一慎重策略得以使张绣保留余力。
曹操方面,伤兵多、损将重,撤防之路艰难。主帅右臂中箭,行动不便,需要被抬护撤退。部曲中有人护卫,有人安抚军心。他五官紧锁、神色凝重,辗转犹豫于逃生路径。其子曹丕尽管年幼,却被传闻趁乱逃脱,得以保存生命。
夜半,张绣部队分派斥候监视曹军退路,搜寻逃踪敌兵。若干小股斥骑在暗夜中追击,但因曹操主力部队尚未完全崩溃,追击效果不及预期。曹操借助营帐重整,借助夜色掩护转移核心部队。
天明之前,曹操主力勉强脱离张绣大部追击范围。张绣军依旧占据宛城、营地,但主战目标曹操未被彻底捕获。张绣虽胜,却未能一战定乾坤。战后的张绣在营中抽调守卫、布阵阻击,准备防御可能反扑。
曹操退回许都或叶县等地后,开始重整旗鼓。他在战败之痛中反思战略,寻求盟友支援、整顿内政、修复军队。他也派遣信使与张绣斡旋、谈判,试图抚平关系以免全面决裂。张绣则依据战争获利加强地方控制,稳固部将,准备下一阶段动作。
在宛城营地陷落、曹操被迫撤守之后,张绣并未全力进逼主帅,而是稳住阵脚,开始重新部署军力。胜利才刚刚到手,他清醒地察觉:若贸然追击,可能被曹操反扑或陷入埋伏。此判断出自其谋士贾诩,当下便建议张绣不宜图急功,而应待对方疲惫、补给困难时再动。张绣采纳此计,率部待机。
与此同时,曹操一方虽伤兵满营,却未彻底放弃。他命令于禁、曹洪、乐进等将领力保退路,重整队形。从混乱中拔出重整之机,保全主力。夜幕之下,曹营抬出伤者,重组防线,撤向舞阴。张绣虽有追兵,却未敢深入逼近主力,只派斥骑小股试图截杀。战场变得诡异:胜者张绣有空监视,败者曹操为求脱身奔走。
在撤退途中,曹操数次受袭。马匹中箭,身负伤病,行走艰难。长子曹昂见父难行,遂割马让父,自己持矛出阵,却在乱箭中中死。侄子曹安民亦遇害。亲族的牺牲使曹军哀痛。而主帅曹操则被急行抬出险境,在黎明前艰难脱离敌追。张绣试图逼近,却因虑及兵力消耗与营中守卫尚未稳固而未能合围一网。
张绣回到宛城营地后,肃清潜在敌对者,整顿部队。他遣人探察曹操行踪,调配粮饷、补充士卒。对内,他安抚部众,防止反叛与动摇。对外,他暗中布局:向曹操示好,又伺机而动。曹操则折返舞阴县,调整军备,布阵防御。张绣的反扑尚有余威,而曹操残部尚具战斗力。
胜势未定。张绣虽得初步优势,却未能断敌根本;曹操虽失重城,主力未覆,仍有重整可能。战局进入胶着期,各方谨慎推进。
宛城之战落幕数日之后,张绣的“归顺”局面逐步崩塌。史料载,曹操在宛城滞留十余天期间,行事诸多引起张绣不满。最著名者,曹操纳张济之遗孀邹氏为妾室。邹氏乃张绣尊视的亲属,其被纳、被宠使张绣感受极大羞辱。张绣暗生怨恨,有复仇之心。
曹操察觉风向不对,曾密谋杀张绣。传言此计划被泄露,令张绣提前发起反击。张绣遣部队夜袭曹营。彼时曹兵防备松懈,火力部署尚未完全恢复,张绣军恰从营边高地突入。典韦仍在营门顽抗,十余人守卫,力战至最后。典韦被重伤,但援军迟至,营门被突破。曹操父子、侄众被迫逃离;曹营大乱,损失惨重。
张绣乘胜逼近主帅撤退路线,又与部将合围追击。但曹操生性谨慎,以残部夜行、地形遮蔽为掩护,中途避开最险路径,终得脱出合围。张绣虽得营地、战利品,却未能彻底捕获曹操。
然而张绣的反叛并未能持久。他此后又与刘表结盟,暂拒曹操。但历史在其身上形成反复曲线:到建安四年(199年)时,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贾诩再献策,以“顺天子奉正统”为理由,说服张绣归附。这一次归顺更为彻底:张绣亲率众部归顺曹操,曹操设宴欢迎,封其列侯,命其子曹均以女嫁张绣女儿。张绣此后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出力,升任破羌将军。
张绣在南征乌桓时病亡或被逼死,其复投之路在乱世中终成一条颇具争议的叙事线。他三次与曹操的纵横互动,使得宛城保卫战的“投降-反叛-再投降”循环,成为三国时期权谋变动的典型缩影。
宛城、典韦、曹昂、张绣、贾诩这些人物,在那场战火与利害交织的岁月中搏杀、互疑、盟约、反目。他们的冲突、背叛、重启,编织出那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