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登基称帝,建立了吴国,并将年号定为黄龙。这标志着魏、蜀、吴三国的正式成立,三国争霸时代拉开了帷幕。孙权称帝后,他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并将其庙号定为“始祖”,将孙坚葬于高陵。然而,他却没有追谥已故的兄长孙策,而是仅仅追封孙策为“长沙桓王”,并派太子孙和去祭奠。这一举动看似冷酷,但背后却有其深刻的原因。
孙权能够建立吴国,登基为帝,最直接的基础是他兄长孙策为他打下了江东的基业。可以说,孙策的奋斗为孙权的崛起提供了平台。那么,为什么孙权会忽视孙策,仅追谥孙坚呢?通过史料分析,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追谥孙坚是合情合理的,而追谥孙策则有些不合礼仪。古代皇帝的继承一般遵循父死子继的原则,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若兄弟之间接替,则通常视为非常之举。而孙权作为皇帝,他的继位属于“父死子继”,符合继承的常规;但若他追谥孙策为皇帝,相当于承认孙策才是合法的权力继承人,这在传统礼制上是不合适的。毕竟,无论如何,人是有父亲的,若要追谥兄长为皇帝,实际上是给自己继位的合法性带来疑问。基于这一点,孙权没有追谥孙策,而是仅追封父亲孙坚,维护了继承的传统礼仪。
其次,孙策有儿子孙绍,如果追谥孙策为皇帝,将会产生权力继承的隐患。孙策去世后,孙权继承了江东的所有权力,成为吴国的实际统治者。孙策的儿子孙绍被封为吴侯,但与孙权的亲生儿子孙登相比,孙绍的地位较低。孙绍的存在,使得如果孙策被追谥为皇帝,他的后嗣孙绍也会被视为潜在的继位人选。一旦孙权的儿子孙登去世,孙绍便可能挑战孙权的权力,成为吴国继承人的有力竞争者。历史上,孙登在241年早逝,年仅33岁,孙权为此感到十分悲痛。如果此时孙策被追谥为皇帝,孙绍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威胁到孙权及其子孙的统治。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孙权决定不追谥孙策为皇帝,这样孙绍仅是一个普通的侯爵,永远不会威胁到吴国的皇位。
总结来说,孙权在继承吴国时并非“忘恩负义”,而是基于继承顺序和权力稳定的考虑。孙策的去世给孙权留下了巨大的责任和压力,而孙策的儿子孙绍的存在也让孙权不得不小心处理这一问题。因此,孙权仅追谥父亲孙坚为皇帝,而对孙策的追谥则保持低调,这是为了确保自己的统治和吴国的稳定。
孙策曾在临终时将江东的基业托付给孙权,而非儿子孙绍,这本身也透露出他对孙权的信任。孙权深知其中的道理,并且心知肚明,为了吴国的长治久安,他的选择虽显冷酷,却是理智而务实的。这一切并非出于不感恩,而是出于国家与家族继承的深远考虑。
(本文参考自《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