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有趣的疑问:关羽在《三国演义》里威名远扬,却只有两个真心朋友,一个堪比张飞,一个不输许褚;更让人费解的是,两人最后竟都死于弓箭!为什么?
首先得说说那个堪比张飞的——张辽。早在吕布帐下,张辽和关羽就打过照面。那会儿,张辽还没投效曹操,二人在军中点过兵,交过手,相互欣赏。那场比武结束后,关羽拍着胸脯敬道:“张将军之勇,真不下于我二哥张飞!”张辽也是点头称是。如此一来,两人成了知己。
后来,曹操白门楼一战,张辽拼死抵抗,性命垂危。说曹操要杀他时,关羽当下跪地求情:“请丞相高抬贵手,张辽虽是异姓兄弟,却也忠勇之辈,岂可轻弃!”刘备也连声附和,才换来张辽一线生机。可惜,刘备势弱寄人篱下,张辽被赦免后不得不归曹——从此,二人分道扬镳。
可正是这段旧交,让张辽屡次冒死救关。土山之战,关羽孤军对垒邓艾,眼看箭矢纷飞,刘备两位夫人被围,关羽心急如焚。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张辽领着几百骑兵杀入阵前,不谓别的,只高呼一声:“丞相令尔速速退走!”随即递上曹操勅令,反手放走关羽。这一刻,二人的往昔情分,胜过生死。
而此时,张辽在曹军威风八面,屡立战功,曹操最是倚重。然而就在夙愿未了之时,张辽却在檀溪一路被徐奉一箭射中,顿时鲜血染地,一命呜呼。回想当初,救他之人是关羽,可结局却是“英雄末路,死于弓弩”,不禁让人唏嘘。
接下来登场的,是那个不输许褚的——徐晃。徐晃山西人,和关羽同乡兄弟。两人同在曹营时多有来往,关羽还亲自教授过他几招刀法。后来,徐晃与许褚比武五十回合不分胜负,曹操拍手称快,从此常将二人并肩使用。
襄樊会战时,徐晃带兵堵截,刚率军摆阵,忽见旧识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破阵而来。二人对视一瞬,关羽喊道:“晃兄多日不见,可好?”徐晃却只是正色回应:“军令如山,你我此刻各为其主。”话音未落,双方便厮杀开来。虽然徐晃本心不愿,可一旦交兵,分寸难守,这场兄弟相见竟成了生死较量。
谁也没想到,擂台之外的恩义和擂台之内的法理,最终分得如此清楚。徐晃拼尽全力挡下关羽数次猛攻,却也未能救下那股一箭之祸——孟达突袭中,连弩齐发,徐晃胸前中箭,倒地不起。
细究原因,又是何等巧合?是关羽的刀法真有致命漏洞?还是“箭”本身成了命运的契机?也许,罗贯中在写这两段时有意用“弓箭”这一最普遍的武器来捉弄英雄:谁都挡不住点射,哪怕是猛张飞的义弟,哪怕是不输许褚的勇士,终归敌不过那枚细小的箭镞。
更深一层的因果在于,“生死门”常在一线之间。张辽之死,是在大军压境、形势严峻时;徐晃之殒,则出于阵地混战的一瞬。二人武功盖世,却都栽在了看似不起眼的远程利器上。抛开君臣义气,这或许是写作者对“世事无常”“英雄难免一失手”的生动诠释。
回头想想,关羽这一生指点过无数将领、培养过不少豪杰,怎就独独留下这两段“弓箭悲歌”?有人说,这是“关羽中箭王”的另一种注脚;也有人认为,这正是故事的魅力所在——最强的战士,也有最软的那根弦。
无论如何,这两场战役给我们的思考是:英雄的高光时刻,常伴随意外的暗流;再猛的刀光剑影,也敌不过一支暗箭。这也成了《三国演义》中最令人动容的反差:关羽的两位最铁的兄弟,在用武艺书写忠义的同时,却都倒在了同一种武器之下。如此冲突,为何不让人唏嘘?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