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滨州高新区小营街道一处粮食烘干服务点,工作人员整理烘干后的玉米。(□新华社发 )
济南市长清区小于庄村,地头一片泥泞,雨水顺着玉米秆往下淌。
10月9日下午两点,永盛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的烘干机轰鸣起来。负责人李勇刚从抢收一线调度完履带式收割机回来,他告诉记者,目前工作的重心还是抢收,合作社日烘干能力超过200吨。
还未收获的玉米如果长时间遭遇降雨,水分会沿苞叶渗入穗部,使籽粒过湿、透气性变差,容易诱发穗腐病、霉变、发芽。为防止湿玉米在堆放、运输过程中继续霉变,需要及时将玉米送到烘干点,通过控制温度和风量迅速烘干,保住粮食品质和产量。李勇介绍,最近天气持续阴冷,田间湿度大、地面泥泞,机械难以下地收割,抢收湿粮难度大,影响“抢烘”工作的开展。
在济南市槐荫区,每年十月份左右是水稻成熟的时节,今年秋收遇上连绵阴雨,道路泥泞,农机无法进田收割,但槐荫区的烘干点已经为抢收抢烘做好了准备。
在槐荫区曹家圈村,济南旺久农业的粮食存放场地已经打扫得干干净净,烘干、碾米、包装全流程大米生产线也已检修调试完成。车间里一台烘干总量达30吨的两仓烘干机,正等待着粮食抢收回来后开工。
旺久农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收割后的稻米先在烘干机进行烘干,烘干后传送到粮仓,如果不继续加工,水稻可以在此储存。如需继续加工,便传送到碾米机。碾米车间与包装车间相连,经过真空包装后,就生产出了可直接销售的成品大米。目前,公司已经接到了三个生产订单。最近烘干机的检修工作已经完成,届时粮食一经抢收回来,烘干机便能立刻开始工作。
在长清区后升村的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台日处理二三十吨的设备专为本村及邻村服务,但这几天机器总是开开停停。
“不少村民还在观望,”合作社负责人周培军坦言,“一是地里的玉米还没抢收完,顾不上;二是老百姓心疼钱。”他解释,“烘干收费得考虑脱水率,今年这玉米水分高,烘干成本不低,按30%含水率来算,100斤湿玉米烘完只剩约70斤干粮,不烘干卖不出去,烘干又怕不划算。”
村路两旁,随处可见一些村民自建的简易晾晒设施——通常是铁架子、铁笼子撑起防雨的塑料布,棚内铺着已收获的玉米。周培军说,今年持续阴雨,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如此晾晒很难带走粮食内部的水分。
对于田地地势低洼的村民老于来说,已容不得半点犹豫。他告诉记者:“去年在家晒就行,今年等不了,不烘干没法卖,心里不踏实。”正是这个念头,催促着他立刻行动。这几天,雨还在下,老于已经一脚深一脚浅地踩在自家泥塘般的田地里,将玉米抢收出来。
据省农业农村厅消息,一套因地制宜的抢收“组合拳”正在全省展开:在烘干设备充足的地区,正争分夺秒地组织应急抢烘,移动式烘干机也被派往田间地头,力求实现“收割即烘干”;而在设备不足的乡镇,传统办法依然能够派上用场——农技人员正指导村民将玉米穗装进通风的笼子,或是在通风处摊开,一见太阳就赶紧抢晒,用尽一切办法与湿气抗争,防止粮食霉变。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 杨成 赵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