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湘军攻破南京,太平天国轰然倒塌。曾国藩,这位从湖南乡绅一步步走到清廷重臣的汉人官员,成为了大清王朝真正的救命稻草。
当时的湘军,兵力数十万,几乎完全由曾国藩一手调度。在很多人看来,他已经具备了推翻清朝、取而代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少亲近之人,包括胡林翼、左宗棠、彭玉麟、郭嵩焘、李元度等幕僚和部将,都曾劝说曾国藩“自立”。
甚至在南京攻陷之后,湘军高层还召开过一次秘密的“玄武湖会议”,议题就是:要不要拥立曾国藩,效仿宋太祖“黄袍加身”?
然而,结果众所周知——曾国藩拒绝了。他不仅没有夺取天下,反而主动裁军,让湘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曾国藩不造反?后人对此众说纷纭。今天我们就从几种主流的观点出发,来分析这段“如果”未曾发生的历史。
一、真的是“不敢”吗?
曾国藩的后人曾广珊(孙女)在家族口述史里提到过一句话:
“祖父是不敢,不是不干。”
“不敢”,而非“不干”。这个说法一度引发巨大争议。
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清廷早有防备。长江上下游布防森严,富明阿镇守扬州,冯子材在镇江,僧格林沁驻守皖鄂交界,湖北还有官文号称20万清军。只要曾国藩一造反,就会立刻被包围。
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细究下去却站不住脚。
相比之下,曾国藩的嫡系湘军至少有12万人,广义上的湘军多达25万,加上各地分支,整个湘军体系不下50万。若真的举旗反清,清廷未必压得住。
所以,说曾国藩“不敢”是因为清廷兵力强大,这种解释并不充分。
二、湘军会不会反水?
另一种观点认为,湘军虽然名义上归曾国藩统领,但真正听他号令的只有嫡系12万人。其余分支,如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沈葆桢的江西军等,并未必会跟随曾国藩,反而可能倒戈保清。
这种说法也有一定道理。李鸿章和左宗棠与曾国藩关系复杂,史料中确有摩擦与不和的记载。再加上他们掌握的洋枪洋炮,在当时属于“高科技”,如果合力对付曾国藩,确实存在威胁。
但问题是:
更关键的是,曾国藩在安庆大捷后,主动扶植李、左等分支军系,本身就是为了减轻朝廷猜忌。如果他有反心,大可以继续扩编湘军,而不是分权出去。
换句话说,曾国藩从安庆之后,就已经下定了“不造反”的决心。
三、道义与信仰的枷锁
从军事角度看,曾国藩并非不能造反。真正的障碍在于他的精神世界。
曾国藩是地地道道的儒家信徒,几十年如一日地修身、行文、立言,皆以“三纲”为本。他带兵出征时,曾发表《讨粤匪檄》,将湘军的使命定义为“保卫明教、护持孔孟之道”。
在这种道义框架下,他把镇压太平天国看作“捍卫正统”,湘军士兵也因此获得了“卫道者”的身份认同。
一旦自己反清,那就等于推翻了湘军赖以立身的精神旗帜。曾国藩心里明白,这将不仅仅是“造反”,而是对自己信仰的背叛。
在先秦儒家传统中,推翻昏君未尝不可。但自宋明理学兴起后,“忠臣不事二主”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一个以“诚”为安身立命之本的儒者,曾国藩无法突破这道枷锁。
所以他选择了忠。哪怕明知大清气数将尽,他依旧要做一个“忠臣”。
四、杀戮后的自我审视
还有一层原因更为现实:曾国藩心里的愧疚。
他在日记中多次写道,平定太平天国时湘军“杀戮太重,造孽太多”,让他寝食难安。他只能安慰自己:“以杀止乱。”
可一旦为个人野心再开战,就意味着更多血流成河。那样的罪孽,他不敢背负。
这也是孙女曾广珊口中的“不敢”——不是不敢对抗清廷,而是不敢违背纲常,不敢再造杀孽,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
五、志在圣贤,而非帝王
或许,最大的原因在于曾国藩一生的志向。
他年轻时写下过这样一句人生信条:
“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这不是一句随口的座右铭,而是他内心的终极追求。
对他而言,成为圣贤,比成为皇帝更有意义。
成为帝王,不过是世俗权力的巅峰;而成为圣贤,则是超越尘世、千古流芳的理想。
在这个意义上,曾国藩的选择就不难理解了。
结语
如果曾国藩当年举旗反清,中国历史会怎样?
或许清朝会提前灭亡,或许新的战乱席卷而来。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国藩深知自己有“黄袍加身”的资本,却最终放弃。
在世俗的眼里,这或许是“愚忠”,是错失良机;
但在曾国藩的精神世界里,这是他对“圣贤之道”的践行。
他选择做一个忠臣,而非一代帝王。
这就是曾国藩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