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圣人孔子在杏林手持卷牍为众弟子传道授业时,或许未曾想到过,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仍会在他的诞辰为他举杯相贺。
1984年,改革开放的中国意气风发,那一年,孔子及其思想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波热潮;那一年,山东曲阜首次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1989年经山东省委、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批准更名为“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2007年正式定名为“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
为何跨越千年,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为孔子庆祝诞辰、举办越来越盛大的文化节庆活动?
传承与弘扬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历经两千五百余年,其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理念,公平、博爱、和谐的普世价值观等,都能借孔子文化节这个契机得到传承与弘扬。
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以“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为主题(杨国庆/摄)
以2025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本届孔子文化节的主题是“大哉孔子 和合共生”,以通古今、连中外的文化节为载体,孔子关于个人内心的和谐,人与人的相处、国与国的交往,文明与文明的对话、人与自然的共生等思想被更多中外朋友理解和认可,孔子思想也在这种弘扬中得到保护与传承。
“泛爱众”
国际孔子文化节的最终指向是服务于人类共同未来的探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一直是节会的主体活动之一。
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活动中的外国嘉宾(夏宇/摄)
孔子教育奖始终秉持公平、公正、开放的评选原则,累计奖励来自南非、西班牙等36个国家的57个优秀项目。“有教无类”通过孔子教育奖成功转化为全球教育行动,孔子教育奖也已超越授奖范畴,成为连接全球教育领域从业者的重要桥梁,有效促进经验分享与模式推广,形成良好倍增效应。
二十年来,孔子教育奖成长为全球教育领域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播、助力落实2030年全球教育议程中作用不可替代,更成为我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纽带。
讲好山东故事
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孔子文化节也时时刻刻向全世界讲述着山东故事。
例如去年9月,“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文旅推介会走进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鲁绣、绒花、孔府菜制作等非遗技艺让海外观众深入感知山东文化。
又如今年,“好客山东·齐鲁1号”旅游列车与“好客山东·半岛1号”海上游产品带来多姿多彩的移动风景,各类宣传推介、特色展览、文艺演出、文旅体验活动将遍布齐鲁,打造出一个突破时空限制的立体山东。
挖掘多元价值
山东是文化资源大省,孔子文化则是享誉海内外的“人气IP”。借助孔子文化节,山东深挖这一IP的多元价值,整合观光、研学、演艺、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以求能更大范围地传播孔子文化。
孔子曾开游学之风先河。今年的孔子文化节聚焦“跟着孔子研学游”主题,深度挖掘儒家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出五条高品质研学线路。这些线路串联起齐鲁大地30余处文旅地标,通过实景化、沉浸式研学体验,让孔子思想从典籍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感悟、可践行的精神滋养。
文化自信
尼山敬师礼是每年孔子文化节的压轴活动之一,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独特的仪式感。当尼山脚下钟磬齐鸣,全场合唱起《尼山敬师歌》,大家一起仰望孔子像,行“敬师礼”……那种令人如沐暖阳、心潮澎湃的情景,会让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眼睛中闪烁着自信与自豪的光彩。
9月28日,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庙举行(杨国庆/摄)
敬师礼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命脉的一次核心追溯,是时代变迁中夯实文化自信的“精神基石”,是跨越时空、国界的价值认同。
讲到最后,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孔子及其思想塑造了今天中国人的品格、凝结成了中国人的血脉,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