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的蜂
清华大学近日通报,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被查处。
虽然是“黄牛”,但倒的不是票,而是入校参观的机会。众所周知,水木清华、燕园北大作为顶尖学府,是很多游客向往的打卡地。尤其是暑假期间,不少家长都希望带着孩子,感受一下大学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但是,学校开放的名额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公众需求。一些校内人员便动起了歪脑筋,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
这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围绕一些名校的预约参观,早就衍生出了灰黑产业链。2023年7月,一个校外研学团队拆分预约139名学员进入北大,收费约150万元,北大46名校友被处理。去年7月,清华大学发布提示称,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去年12月,清华大学的一则通报称,一名学生在“黑导”的诱导教唆及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多次违规为校外人员报备入校牟利,给予留校察看处分。
此次通报的典型案例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违规手段,而是处理结果。一名教职工与黑导勾连组织团队入校,不仅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10日,还被予以解聘处理。一教职工的家属通过校内有证车辆搭载游客入校并非法牟利,其本人及家属均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7日。还有两名学生为校外人员违规报备入校并牟利,一个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被校方给予纪律处分,另一名则受到校方的警告处分,无法申请当年的免试推荐研究生。
行政处罚和校规处理双管齐下,足以见到学校动了真格。或许有的网友不解,带校外人员入校,是芝麻大点的事,犯不着如此重罚吧?其实,这并非小题大做,而是校方有意为之的选择,传达出鲜明意味。
一方面,释放了规定不可违的警示信号。外来人员随意进出,可能干扰科研任务和教学活动,增加额外工作量,还会带来安全风险。近期,有学校内部发生交通事故,也更加强化了一些学校“防患于未然”的底线思维。另一方面,释放了失信必严惩的有力信号。如清华一样的顶尖学府,对师生素养通常有更高要求,教职工参与“黄牛”活动,是把身份异化为寻租工具,而学生过度追逐蝇头小利,可能会演变为成长道路上的致命偏差,对此不能不防。
当然,此次处理引发的深层讨论,还是聚焦于那个老问题:顶尖高校的校门,到底应该向社会敞开多大?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总的来说,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但具体到不同学校,也通常有不同考虑。自去年暑假起,清华假期每个开放日开放6000个名额,游客可通过即时预约或抽签预约两种形式入校参观,这本身是一种进步。但面对公众的“开放需求”,还需要高校在精准研判的前提下,有序扩大开放范围。
查处几名“黄牛”,显然不是终点。严守校门没有错,但校门的缝隙如何透出更温暖的光,并非没有进步的空间。
下一篇:企业公关为何频频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