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结束于80年前的抗日战争,我一直有个疑问,日本人是如何“统治”占领区人民的呢?沦陷区的同胞又是如何应对入侵者的呢?《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这本书,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它讲的是上海、镇江、崇明、嘉定、南京5个城市沦陷之后,日军如何试图在这些地方重建秩序,以及当地人如何应对和参与新的秩序。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
[加]卜正民 著 潘敏 译
商务印书馆 2015-10
相对于打下一座城市,对这座城市实现有效统治是更为复杂的。比如,日军占领镇江之前,当地政府留下“保卫镇江”的标语后就跑了,镇江陷入了无政府状态,老百姓失去了国家的保护,难民四处奔走,生产交易停顿。这种情况下,除了短期的抢劫,入侵者难以持续攫取利益。这就要重建一套官僚系统,来恢复社会秩序。谁来干这个活儿呢?这本书的研究显示,占领之后,日军会派来一个叫“宣抚班”的组织,负责在当地物色愿意合作而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还以镇江为例,这是当时的江苏省会。日军占领后,照例有抢劫、烧杀、奸淫等暴行,还毁坏了60%的商业区。然后“宣抚班”就到了,他们以“普通”日本人的面目出现,宣扬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把中国人民从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中拯救出来,是为了促进亚洲地区共同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为了配合这种歪理邪说,宣抚班甚至会象征性地给老百姓提供一些医疗服务,给难民发放食品。最终,他们在镇江物色到了合作者,组建起“治安维持会”,来统计人口,发放良民证,进而试图实现统治。
这些跟日本合作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汉奸”。他们有的是当地士绅,有的是地痞流氓,也可能是企业家。这本书并没有把这些人直接称为“汉奸”,而是用了“合作者”这个称呼。作者认为,确实有那种为了谋求权力、攫取利益而投靠日军的人,但也确实有一些人是为了维护当地人的利益而与日本人合作的。要知道,国民党政府可以说跑就跑,但绝大多数老百姓还要守着自己的田地、房产或生意谋生,他们并不知道抗日战争能否胜利以及何时才能胜利。对于他们而言,社会长期失序生活会更加困难。重建秩序,一定程度上是符合老百姓的利益的。
这本书认为,面对日军,沦陷区的人们其实处于抵抗与合作之间有灰色地带。他们的有些举动很难说是“通敌卖国”。作者举例说,当一名中国士兵躲在一群难民中间,日军要求把士兵交出来,否则就把所有人杀掉。这个时候,把士兵交出来能够让其他人活命。那么交出士兵算不算通敌的“汉奸行为”呢?作者认为,有些行为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不可否认,沦陷区大量的人民不得不接受了日本人的统治。日本人通过扶持的基层政权组织,兴办亲日的媒体,恢复市场和学校,强迫中国孩子学日语等等。沦陷区的人们接受这种统治只是为了活下去,并不代表认同日本人的统治。那些完全靠日本人撑腰的基层组织,像一个日本人的外包公司,帮助日本人建立秩序攫取利益,很难赢得民心,而且他们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也并不真心为日本人卖命。总之,这些组织最终往往难以攫取到足够的税收和资源,甚至会出现有入不敷出,难以为继,还要伸手向日本人要钱发工资的情况。这对于日本人来说就得不偿失了,等于没有实现有效的统治。最终就会导致日军占领的收益难以覆盖占领的成本,做了赔本生意。这大概也是日本侵略者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