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港股市场今年最风光的创新药公司之一,在受合作方与资本追捧的同时,正将从前的“功臣”告上法庭。
9月初,有港股“BD(对外授权)之王”之称的和铂医药,与前高管徐伟豪的商业秘密官司进入密集推进阶段。
和铂医药凭借其抗体技术平台产生的早期分子与全球药企达成广泛合作,仅2025年迄今就已宣布总额超过60亿美元的合作交易。
而此案的被告方徐伟豪,正是公司过去几年BD合作的关键操盘手。如今,双方却因是否挪用核心机密而对簿公堂。
今年6月,和铂医药才刚在与百奥赛图的专利战中赢得胜利。百奥赛图是国内另一家知名抗体技术平台公司,官司涉及和铂医药赖以成名的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平台。
在多起诉讼背后,折射出和铂医药在以技术平台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的机遇与不安。
和铂医药及关联公司Harbour Antibodies正准备在美国和前高管徐伟豪对簿公堂,后者被指控其在创业过程中不当使用和铂医药的商业秘密。
根据美国马萨诸塞州地区法院的程序文件,9月2日至9月8日,和铂医药与前高管徐伟豪之间的案件进入密集推进阶段。
和铂医药是一家以抗体发现平台起家的生物医药公司,2016年通过收购荷兰Harbour Antibodies获得核心技术,由此进入全人源抗体研发领域。
通过抗体发现平台,和铂医药孵化了众多候选抗体分子,再通过分子许可、平台合作和新公司孵化等方式将其转让给其他药企,从而换取预付款、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
近年来,公司已与阿斯利康、辉瑞、大冢制药等全球药企达成合作,被市场称为“港股BD之王”,仅2025年迄今就已宣布超过60亿美元的合作交易。
上述官司中的被告方徐伟豪曾是和铂医药BD业务的关键人物。公开信息显示,他于2021年12月加入和铂医药,历任首席战略官、首席财务官、首席商务官以及美国事业部总裁等职位。
在职期间,他主导或参与了多项具有标志性的授权交易。包括与阿斯利康就HBM7022达成的全球对外授权协议、与石药集团的HBM9161合作,以及与Moderna的合作框架。
这些合作帮助和铂医药打开国际市场,也加深了其“BD之王”的市场认知。
2024年,徐伟豪从和铂医药离任,并创立了Kali Therapeutics,这是一家聚焦新一代抗体疗法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显然与和铂医药存在竞争关系。
同年10月,和铂医药及关联公司Harbour Antibodies在马萨诸塞州正式提起诉讼,将徐伟豪列为被告。
此次诉讼的核心是商业秘密保护。和铂医药方面认为,徐伟豪在离职及创立Kali Therapeutics的过程中存在不当使用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涉及范围可能触及公司的核心技术平台及合作信息,从而威胁到企业的竞争力与市场地位。
这场诉讼不仅事关双方个人与公司的权利义务,更触及和铂医药赖以为生的商业模式。近期,双方在实质审理前已进入“短兵相接”的状态。
据「创业最前线」了解,和铂医药的法务战线并不局限于高管纠纷。近年来,公司几乎一直在为其核心技术平台——Harbour Mice与HCAb(全人源仅重链抗体)技术专利奔走维权。
2024年9月,和铂医药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起诉百奥赛图,指控对方RenNano平台侵犯“结合分子”专利。百奥赛图先后两次提出管辖权异议,直至今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终审裁定维持原判。
今年6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决定,维持和铂医药“结合分子”专利有效。
另一条战线则来自跨国巨头药企安进。2021年7月,美国安进以25亿美元收购Teneobio公司,后者核心资产是UniRat®全人源重链抗体平台。和铂医药认为该平台涉嫌侵犯多项专利。
2021年12月,和铂医药在美国特拉华州地方法院起诉Teneobio。随着安进完成收购,诉讼逐渐由安进主导。
目前,安进已被追加为共同被告,今年8月举行首次实质性庭审,案件可能涉及潜在的数亿美元赔偿。
和铂医药对知识产权格外敏感,直接源于它的商业模式——公司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对外授权。
合作方愿意支付巨额预付款和里程碑款项,买的是创新药分子独特性和独占开发权。也因此,一旦授权方的专利受到挑战,合作逻辑很快会受到影响。
从和铂医药沿革看,选择BD这条路径并非偶然。创始人王劲松曾任全球医药巨头赛诺菲的中国研发负责人,对跨国药企的需求与运作模式有深刻理解:
对于这些资金充裕但早期研发能力相对匮乏的巨头来说,自建技术平台或从头发现分子耗时耗力,失败率极高。相比之下,直接买下具备专利壁垒的候选分子,既节省时间和研发成本,还能扩大自己的生态版图。
2016年,王劲松创立和铂医药,并通过收购荷兰Harbour Antibodies,得到Harbour Mice平台,奠定了公司的技术根基。
Harbour Mice是全球仅有的四个全人源转基因小鼠平台之一,在美国、中国等核心市场均获得专利保护。凭借其独特的平台技术,可以使抗体发现周期显著缩短,提高候选分子进入临床后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座“抗体工厂”,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具有商业价值且试错成本更低的创新药物分子。这是大药企愿意一再与和铂医药合作的核心原因。
2020年,和铂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募资超过17亿港元。
(图 / 界面新闻图库)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2022年。尽管当年公司依然亏损超过1.37亿美元,但在4月,和铂医药完成了与阿斯利康的首次授权交易:将管线HBM7022的全球权益(不含大中华区)转让给对方。
这笔交易包含2500万美元首付款、最高3.25亿美元里程碑金,以及按未来净销售额支付的单位数至双位数区间的分成。
HBM7022是中国首个成功出海的TCE项目(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且靶点CLDN18.2×CD3至今都是热门。
这笔合作在疫情期间几乎全程在线完成,在大部分国内药企还没有认识到BD的重要性与潜力时,和铂医药已经完成了其首个标杆BD案例。
进入2023年,公司迎来BD高峰期,与辉瑞(Seagen)、Cullinan等药企陆续签订大额合作,当年收入飙升至8950万美元,同比翻倍,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润达2280万美元。
这一成绩也让和铂医药在港股生物医药板块中脱颖而出。
但在2024年,和铂医药的表现却急转直下,当年仅有两笔公开授权落地,总收入骤降至3810万美元,净利润缩减至278万美元,显示出该商业模式的波动性。
进入2025年,情况再度反转。上半年公司完成多笔授权,实现收入1.01亿美元,其中分子许可费高达9371万美元,占比92.5%,同比增长超过三倍,净利润达到730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50倍。
收入结构显示,分子许可费始终是核心来源,2024年一度下降到约八成,更多是因为交易数量不足,而非主动转型。到2025年上半年,这一比例重新回到九成以上,充分说明BD节奏决定着财务曲线。
和铂医药的商业模式决定了:技术平台价值越大,潜在专利风险就越高。诉讼消耗对和铂医药而言,似乎已成为日常。
与百奥赛图的专利战自不必说,和铂医药为了捍卫王牌HCAb(全人源仅重链抗体)核心技术耗时近一年,最终国家知识产权局维持专利全部30项权利要求有效。
事实上,早在2005年,公司前身(荷兰Harbour Antibodies)就在中国提交了这项技术的相关申请,2015年曾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几经复审、诉讼,直到2022年才获授权。
但关键在于,这项专利于今年7月22日到期,这意味着多年苦心捍卫的基础资产不再具备法律保护力,尽管公司还有其他衍生专利与升级技术,但足可见生物医药领域保护专利的复杂程度。
而诉讼消耗的不只是时间,还有真金白银。
和铂医药在美国与安进子公司Teneobio的专利战至今仍未结案,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对前高管徐伟豪的商业秘密诉讼同样需要公司付诸高昂律师费。
9月5日至8日,双方在波士顿法院围绕证据披露、密封材料和补充动议多轮交锋,程序繁杂。
美国律师市场上,此类律师费率在几百美元到上千美元每小时不等,若案件长期拉锯,律师费总额可能轻易达到数百万甚至千万美元。对于一家港股生物科技公司而言,这样的花费并不轻松。
另一个难以忽视的问题是,和铂医药自身缺乏重磅产品。
和铂医药最受关注的自研管线——巴托利单抗(batoclimab),在2023年6月首度递交BLA(即生物制品许可申请),却因NMPA(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补充长期安全性数据,于当年12月主动撤回,直到2024年7月才重新受理。
而提交NDA(即新药申请)一年多至今,巴托利单抗仍未获批上市。
相比之下,巴托利单抗的竞品、再鼎医药引进的艾加莫德α早在2021年12月就完成报产,2023年6月便在国内开出首张处方,领先超过两年。
自身管线不强势的情况下,过度依赖BD让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多。
2024年8月,和铂医药的授权对象、美国公司Cullinan宣布终止HBM7008合作,表面理由是研发方向调整,外界解读则更接近于数据不佳。
这笔交易原本潜在金额超过6亿美元,但最终和铂医药只收到2500万美元预付款。
事实上,创新药授权交易发生后,买方退货在行业内并不罕见,但当一家公司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对外授权时,交易的密集也意味着终止的概率更高。
鉴于和铂医药在绝大多数海外项目中并不掌握开发决策权,主动性有限,一旦合作方撤退,公司营收预期便可能受到影响。
另外,让市场隐隐担忧的是公司研发投入的收缩。财报显示,和铂医药的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1.35亿美元骤降至2024年的2099.9万美元,两年间减少逾八成。今年上半年,小幅同比回升至1795万美元。
与此同时,和铂医药人员规模也出现断崖式下滑:2021年时公司员工总数超过380人,到2024年底仅余一半左右。
截至2024年年底,公司账上仍有1.6亿美元现金,流动性并无危机——但一家依靠早期研发能力与平台创新存活的企业,有钱却选择压缩研发,是否意味着内部造血能力正在被主动削弱?
在资本市场上,和铂医药今年以来的确风光无限。
在净利润同比增长约50倍的半年报发出后不久,新加坡主权基金GIC于9月初斥资约5.11亿港元增持和铂医药4022.2万股,持股比例从1.62%大幅提升至6.37%,成为后者第二大机构股东。
至少在现在看来,和铂医药的技术能力与市场认可度毋庸质疑,但能否在未来形成稳定的盈利能力,并由上市产品提供长期支撑,仍需持续关注。
*注:文中题图来自和铂医药官网;其他未署名图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