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100问 | 老年向综艺四年:为何它从代际秀变成银发生活指南?
创始人
2025-09-27 00:40:16
0

本文聚焦老年向综艺2021-2025年的完整发展历程,阐述了该品类从萌芽期《屋檐之夏》以代际共居故事唤醒情感共鸣、探索期《我们的滚烫人生・银发季》挖掘银发群体多元价值,到突破期《老开心啦》构建“电视+新媒体+线下”全媒服务生态,再到2025年《这是我的西游》《老有意思旅行社》实现“银发主体共创+跨代资源联动”的进阶蜕变,解析其从“催泪代际秀”到“服务载体”再到“价值共生平台”的进化逻辑,并揭示其对银发群体从“被照顾对象”到“生活主体”再到“社会价值共创者”的认知重构,以及对银发经济与适老服务落地的推动意义。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深化与银发群体需求的多元化,老年向综艺在五年间逐渐从综艺赛道的新面孔成长为承载特定社会价值的重要品类。它并非一成不变地停留在单一叙事维度,而是伴随大众对老年群体认知的转变、媒介技术的迭代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升级,完成了从表层情感呈现到深层价值落地的进化。当 银发生活不再被简单标签化,这类综艺如何跳出固有框架,真正贴合老年群体的真实诉求,又如何在娱乐属性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命题。本文将循着这一品类五年的发展轨迹,梳理其叙事逻辑与功能定位的变迁,挖掘其背后反映的社会观念迭代,以及作为媒介产品对银发生态构建的意义。

萌芽期:代际碰撞的温情启蒙(2021-2022

20219月,B站与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出品的《屋檐之夏》,正式拉开老年向综艺的赛道序幕。这档聚焦都市独居老人+年轻租客共居生活的节目,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记录真实的代际磨合节目豆瓣开分7.8,更推动中国老龄协会发起银龄数字伙伴计划,超5000名年轻人报名成为老人的手机老师

此时的节目带着鲜明的情感启蒙属性:核心围绕打破代际偏见展开,通过年轻人教技术、老人传生活智慧的双向互动,消解老人守旧”“年轻人冷漠的刻板印象。不过,这类节目仍未脱离个案展示的框架:镜头聚焦励志个体,却未触及银发群体的共性需求。

探索期:多元生活的价值挖掘(2023

随着观众对单一温情叙事的审美疲劳,节目开始从 情感展示转向 银发价值挖掘2023 10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推出的重阳特别节目《致 最爱的你》成为关键突破节点。节目彻底摒弃 老年 = 脆弱的悲情论,以 一封写在重阳的家书为主题,用 少年感语态呈现老年人的多元生活。

同期,湖南卫视与芒果TV 联合出品的纪实节目《人生一万年》同样聚焦银发群体的活力生态,通过跟踪拍摄百岁老人的真实生活,打破大众对高龄群体的刻板印象:98 岁的丁奶奶每周三次约球友打网球,发球姿势标准利落;103 岁的林奶奶曾是乡村接生员,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 50 多年前的接生细节,还会给年轻医护分享经验。节目播出后 CSM 全国网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非剧类节目第 133.3% 的观众为 50 后及以上群体,印证了银发题材的市场号召力。

这一时期的节目开始构建立体的银发多元图景:不再局限于 居家老人的日常,而是全面展现 新老人在职业传承、兴趣探索、数字生活等领域的鲜活状态。

突破期:全媒服务的生态构建(2024

2024年,老年向综艺进入内容+服务+技术的深度突破阶段,江苏广电总台《老开心啦》的开播,标志着赛道从节目生产升级为银发服务生态。《老开心啦》以创新的1+1+N模式(即一档日播电视节目、一个新媒体矩阵、一批线上线下社群)迅速成为50+群体的内容与服务聚合体,在短短180天内实现大屏收视领跑、小屏流量突破12亿,多次登顶新榜健康类榜单,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推荐。

节目在技术赋能上也有创新突破:用AIGC技术打造虚拟演播厅,让92岁的音乐家石中光与虚拟乐队合作演绎《夕阳红》,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800万,不少老人反馈像看了场真实的音乐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年观众需求,精准推出老年微短剧创作班”“老幼共养社区探访等选题,吸引40+“备老族关注,其中微短剧班30位老人完成首部作品,讲述自己的退休生活。

共生期:价值共创的产业融合(2025

2025年,老年向综艺迈入“内容-服务-产业”的价值共生阶段,以《这是我的西游》《老有意思旅行社》《一路繁花》为代表的节目,实现了“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代际价值”的三重统一,标志着赛道进入成熟发展期。

2025年开年爆款《这是我的西游》彻底打破代际综艺的刻板印象,73岁的唐国强与时代少年团组成跨代际阵容,在趣味互动中展现“七旬智勇少年”的鲜活形象:他用《出师表》调侃“加班文化”,直言“诸葛亮第一个不允许你PUA自己”,反内耗金句登上热搜;游戏环节全力投入,自嘲“脸盲”的即兴反应引发全网热议。节目摒弃“晚辈照顾长辈”的单向设定,唐国强既贡献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又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展现童趣,实现“老带新”与“新助老”的双向滋养。

芒果TV《老有意思旅行社》聚焦“圆梦与治愈”的双重主题,吴克群带领银发旅人完成“人生清单”:为台湾同胞林秀芬安排漳州认祖仪式,让她在宗祠喜极而泣;用陪伴化解青年社员斯外戈的原生家庭心结。节目中,蔡贵美母女的互动更具深意:不识字的传统母亲全力支持女儿走出失败婚姻,面对“黄昏恋情”调侃时爽朗大笑,展现出“挣脱束缚的勇气与包容万物的气度”。这种“老年提供生命智慧,青年给予情感陪伴”的叙事,让节目豆瓣开分8.6,成为代际沟通的典型范本。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变现的重要路径。《老有意思旅行社》播出后,泉州、武夷山等取景地的银发旅游订单激增22%,蟳埔女簪花、惠安石雕等非遗体验成为热门项目。节目顺势与携程联合推出“同款旅行路线”,构建“节目引流—线下消费”的产业闭环,带动全国银发旅游产品搜索热度飙升50%。这种“内容反哺产业”的模式,让老年向综艺从“文化产品”升级为“银发经济引擎”,呼应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5中国银发消费白皮书》中“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2%”的市场潜力。

五年变迁:从“情感镜像”到“共生生态”的价值升级

老年向综艺的五年进化,本质是三次叙事逻辑的迭代,每一次都贴合银发群体需求的变化:

萌芽期(2021-2022):情感启蒙式传播。《屋檐之夏》用代际共居故事唤醒社会对“银发精神需求”的关注,解决“老年群体被忽视”的问题,但核心是“单向共情”——观众感动于故事,却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探索期(2023):价值发现式表达。《致最爱的你》《人生一万年》节目开始构建立体的“银发多元图景”:不再局限于 “居家老人” 的日常,而是全面展现 “新老人” 在职业传承、兴趣探索、数字生活等领域的鲜活状态。

突破期(2024):服务赋能式构建。《老开心啦》通过“电视+新媒体+线下”的生态布局,将节目变成“可使用的银发工具”,观众从“旁观者”成为“受益者”:据江苏广电报告,超60%50+观众通过节目参与过课程或活动,23%的老人解决了实际生活难题。

共生期(2025):价值共创式融合。《这是我的西游》《一路繁花》等节目实现“代际双向治愈、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闭环变现”,节目从“服务载体”升级为“价值共生平台”,银发群体从“被服务者”成为“价值创造者”,如《老有意思旅行社》中的黄慧卿用创业经历激励年轻人,《沧浪银龄》的沈月英通过数字昆曲传承文化。

结语:银发叙事的祛魅归真

从《屋檐之夏》里那杯热牛奶的温情,到《老开心啦》中一次陪诊的实在,老年向综艺的四年变迁证明:银发群体需要的从来不是被同情的眼泪,而是被看见的价值被落地的支持。当节目放下衰老滤镜,不再刻意制造催泪名场面,而是聚焦老人学不会手机怎么办”“独居时谁来帮”“退休后怎么活的真实需求,并用技术、线下资源搭建起解决路径时,它便完成了从娱乐产品社会服务载体的蜕变。

这种蜕变背后,是对银发群体认知的重构——他们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有需求、有能力、有追求的生活主体。正如《老开心啦》里周阿婆所说:我们不要别人可怜,只要能自己做事、能帮到别人,就很开心。这或许就是老年向综艺能精准击中银发市场,实现收视破1+口碑8.0+服务落地三重收获的核心密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安禄山为什么反唐?背后原因是什...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安禄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
空印案本来就是一件不大的案件 ...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在空印案上大开杀戒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清末刺马案朝廷到底在忌惮什么 ... 还不知道:刺马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治九年(1870年),两...
清末刺马案朝廷到底在忌惮什么 ... 还不知道:刺马案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治九年(1870年),两...
原创 抗... 说起结束于80年前的抗日战争,我一直有个疑问,日本人是如何“统治”占领区人民的呢?沦陷区的同胞又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