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聚焦老年向综艺2021-2025年的完整发展历程,阐述了该品类从萌芽期《屋檐之夏》以代际共居故事唤醒情感共鸣、探索期《我们的滚烫人生・银发季》挖掘银发群体多元价值,到突破期《老开心啦》构建“电视+新媒体+线下”全媒服务生态,再到2025年《这是我的西游》《老有意思旅行社》实现“银发主体共创+跨代资源联动”的进阶蜕变,解析其从“催泪代际秀”到“服务载体”再到“价值共生平台”的进化逻辑,并揭示其对银发群体从“被照顾对象”到“生活主体”再到“社会价值共创者”的认知重构,以及对银发经济与适老服务落地的推动意义。
来源:传媒内参—广电头条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深化与银发群体需求的多元化,老年向综艺在五年间逐渐从综艺赛道的“新面孔” 成长为承载特定社会价值的重要品类。它并非一成不变地停留在单一叙事维度,而是伴随大众对老年群体认知的转变、媒介技术的迭代与社会服务需求的升级,完成了从表层情感呈现到深层价值落地的进化。当 “银发生活” 不再被简单标签化,这类综艺如何跳出固有框架,真正贴合老年群体的真实诉求,又如何在娱乐属性与社会价值间找到平衡,成为值得探讨的核心命题。本文将循着这一品类五年的发展轨迹,梳理其叙事逻辑与功能定位的变迁,挖掘其背后反映的社会观念迭代,以及作为媒介产品对银发生态构建的意义。
萌芽期:代际碰撞的温情启蒙(2021-2022)
2021年9月,B站与中国老龄协会联合出品的《屋檐之夏》,正式拉开老年向综艺的赛道序幕。这档聚焦“都市独居老人+年轻租客”共居生活的节目,没有刻意制造冲突,而是记录真实的代际磨合。节目豆瓣开分7.8,更推动中国老龄协会发起“银龄数字伙伴计划”,超5000名年轻人报名成为老人的“手机老师”。
此时的节目带着鲜明的“情感启蒙”属性:核心围绕“打破代际偏见”展开,通过“年轻人教技术、老人传生活智慧”的双向互动,消解“老人守旧”“年轻人冷漠”的刻板印象。不过,这类节目仍未脱离“个案展示”的框架:镜头聚焦“励志个体”,却未触及银发群体的共性需求。
探索期:多元生活的价值挖掘(2023)
随着观众对“单一温情叙事” 的审美疲劳,节目开始从 “情感展示” 转向 “银发价值挖掘”。2023 年 10 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艺频道推出的重阳特别节目《致 最爱的你》成为关键突破节点。节目彻底摒弃 “老年 = 脆弱” 的悲情论,以 “一封写在重阳的家书” 为主题,用 “少年感” 语态呈现老年人的多元生活。
同期,湖南卫视与芒果TV 联合出品的纪实节目《人生一万年》同样聚焦银发群体的活力生态,通过跟踪拍摄百岁老人的真实生活,打破大众对高龄群体的刻板印象:98 岁的丁奶奶每周三次约球友打网球,发球姿势标准利落;103 岁的林奶奶曾是乡村接生员,至今仍能清晰回忆起 50 多年前的接生细节,还会给年轻医护分享经验。节目播出后 CSM 全国网排名同时段省级卫视非剧类节目第 1,33.3% 的观众为 50 后及以上群体,印证了银发题材的市场号召力。
这一时期的节目开始构建立体的“银发多元图景”:不再局限于 “居家老人” 的日常,而是全面展现 “新老人” 在职业传承、兴趣探索、数字生活等领域的鲜活状态。
突破期:全媒服务的生态构建(2024)
2024年,老年向综艺进入“内容+服务+技术”的深度突破阶段,江苏广电总台《老开心啦》的开播,标志着赛道从“节目生产”升级为“银发服务生态”。《老开心啦》以创新的1+1+N模式(即一档日播电视节目、一个新媒体矩阵、一批线上线下社群)迅速成为50+群体的内容与服务聚合体,在短短180天内实现大屏收视领跑、小屏流量突破12亿,多次登顶新榜健康类榜单,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电视创新创优节目推荐。
节目在技术赋能上也有创新突破:用AIGC技术打造“虚拟演播厅”,让92岁的音乐家石中光与虚拟乐队合作演绎《夕阳红》,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800万,不少老人反馈“像看了场真实的音乐会”;通过大数据分析老年观众需求,精准推出“老年微短剧创作班”“老幼共养社区探访”等选题,吸引40+“备老族”关注,其中“微短剧班”有30位老人完成首部作品,讲述自己的退休生活。
共生期:价值共创的产业融合(2025)
2025年,老年向综艺迈入“内容-服务-产业”的价值共生阶段,以《这是我的西游》《老有意思旅行社》《一路繁花》为代表的节目,实现了“社会价值+商业价值+代际价值”的三重统一,标志着赛道进入成熟发展期。
2025年开年爆款《这是我的西游》彻底打破代际综艺的刻板印象,73岁的唐国强与时代少年团组成跨代际阵容,在趣味互动中展现“七旬智勇少年”的鲜活形象:他用《出师表》调侃“加班文化”,直言“诸葛亮第一个不允许你PUA自己”,反内耗金句登上热搜;游戏环节全力投入,自嘲“脸盲”的即兴反应引发全网热议。节目摒弃“晚辈照顾长辈”的单向设定,唐国强既贡献岁月沉淀的人生智慧,又在与年轻人的互动中展现童趣,实现“老带新”与“新助老”的双向滋养。
芒果TV《老有意思旅行社》聚焦“圆梦与治愈”的双重主题,吴克群带领银发旅人完成“人生清单”:为台湾同胞林秀芬安排漳州认祖仪式,让她在宗祠喜极而泣;用陪伴化解青年社员斯外戈的原生家庭心结。节目中,蔡贵美母女的互动更具深意:不识字的传统母亲全力支持女儿走出失败婚姻,面对“黄昏恋情”调侃时爽朗大笑,展现出“挣脱束缚的勇气与包容万物的气度”。这种“老年提供生命智慧,青年给予情感陪伴”的叙事,让节目豆瓣开分8.6,成为代际沟通的典型范本。
文旅融合成为产业变现的重要路径。《老有意思旅行社》播出后,泉州、武夷山等取景地的银发旅游订单激增22%,蟳埔女簪花、惠安石雕等非遗体验成为热门项目。节目顺势与携程联合推出“同款旅行路线”,构建“节目引流—线下消费”的产业闭环,带动全国银发旅游产品搜索热度飙升50%。这种“内容反哺产业”的模式,让老年向综艺从“文化产品”升级为“银发经济引擎”,呼应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5中国银发消费白皮书》中“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7.2%”的市场潜力。
五年变迁:从“情感镜像”到“共生生态”的价值升级
老年向综艺的五年进化,本质是三次叙事逻辑的迭代,每一次都贴合银发群体需求的变化:
萌芽期(2021-2022):情感启蒙式传播。《屋檐之夏》用代际共居故事唤醒社会对“银发精神需求”的关注,解决“老年群体被忽视”的问题,但核心是“单向共情”——观众感动于故事,却难以转化为实际行动。
探索期(2023):价值发现式表达。《致最爱的你》《人生一万年》等节目开始构建立体的“银发多元图景”:不再局限于 “居家老人” 的日常,而是全面展现 “新老人” 在职业传承、兴趣探索、数字生活等领域的鲜活状态。
突破期(2024):服务赋能式构建。《老开心啦》通过“电视+新媒体+线下”的生态布局,将节目变成“可使用的银发工具”,观众从“旁观者”成为“受益者”:据江苏广电报告,超60%的50+观众通过节目参与过课程或活动,23%的老人解决了实际生活难题。
共生期(2025):价值共创式融合。《这是我的西游》《一路繁花》等节目实现“代际双向治愈、技术深度赋能、产业闭环变现”,节目从“服务载体”升级为“价值共生平台”,银发群体从“被服务者”成为“价值创造者”,如《老有意思旅行社》中的黄慧卿用创业经历激励年轻人,《沧浪银龄》的沈月英通过数字昆曲传承文化。
结语:银发叙事的“祛魅”与“归真”
从《屋檐之夏》里那杯热牛奶的温情,到《老开心啦》中一次陪诊的实在,老年向综艺的四年变迁证明:银发群体需要的从来不是“被同情的眼泪”,而是“被看见的价值”与“被落地的支持”。当节目放下“衰老滤镜”,不再刻意制造“催泪名场面”,而是聚焦老人“学不会手机怎么办”“独居时谁来帮”“退休后怎么活”的真实需求,并用技术、线下资源搭建起解决路径时,它便完成了从“娱乐产品”到“社会服务载体”的蜕变。
这种蜕变背后,是对“银发群体”认知的重构——他们不是“被照顾的对象”,而是有需求、有能力、有追求的“生活主体”。正如《老开心啦》里周阿婆所说:“我们不要别人可怜,只要能自己做事、能帮到别人,就很开心。”这或许就是老年向综艺能精准击中银发市场,实现“收视破1+口碑8.0+服务落地”三重收获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