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2級→1級→初段→二段… 級と段で数字が逆向きに進むのはなぜ?
摘自:日本经济新闻
作者:樱井豪
翻译和整理:找借口安静 好久没翻译这种了
在围棋、将棋、武道以及各类检定考试等众多领域,人们用“段”和“级”来表示技能的层次。段位越升数字越大,如二段、三段;而级位则是级别越高数字越小。这是为什么呢?
段位制度起源于日本的围棋界。较有力的说法认为,它由江户时代前期、17世纪后半叶活跃的家元本因坊道策加以完善。日本棋院的学艺员齐藤让一介绍说:“面对实力较弱的对手,会根据实力差给予让子的‘让子制’,段位的目的就在于将这种差距系统化地表示出来。”
在段位有差距的对局中,实力较低的一方会预先在棋盘上摆放若干棋子(让子棋),或执黑先行等方式体现让步。大阪商业大学娱乐产业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古作登解释:“以前也有‘名人’、‘准名人’、‘上手’等表示能力差距的称呼,但并不像段位这样细分。”
自那时起,段位便是从初段到九段的九个等级。为何以九段为最高位?古作推测说:“在被认为是围棋发祥地的中国,‘九’被视为最高的数字。”
明治维新后,围棋失去幕府的庇护,家元制度瓦解。棋界随之分裂,其中一个新生组织“方圆社”废除了段位制,转而设立以1级为最高的级位制。虽最终未能推广,随后又回到段位制,但这被认为成为后来广泛使用“级”的契机。
随着围棋爱好者增多,在不打破“九段为最高”的传统前提下,若要在初段之下设立层级,采用级位正合适。到大正13年(1924年),分裂的组织重新整合成立日本棋院时,正式采用了将级位纳入段位之下的制度,并在全国推广。
日本棋院的齐藤让一表示:“能算得上像样地下围棋,是从初段开始,但门槛非常高”。于是便形成了这样的格局:级位者以成为“正式棋手”(初段)为目标精进,段位者则不断熟练、持续升段。
段级位制度是在围棋界确立的
500年代:或与佛教一同自中国大陆传入围棋。
1600年代初~中期:江户幕府开始给予棋手俸禄,家元制度逐步确立。
1600年代后半:家元四家之一,本因坊家的本因坊道策确立了段位制度。
明治维新后:家元制度崩溃,围棋界分裂。各围棋组织各自发放证书(段级位证书)。
1800年代后半:方圆社一度废除段位,改设以1级为最高的级位制度。
1924年:日本棋院成立,现行的段级位制度得以确立。
被誉为柔道之父、同时也是教育家的嘉纳治五郎很早意识到段级位制的有效性,并将其引入柔道,也由此带动其扩展至其他领域。他曾写道:“无论是指导门人修行,还是予以鼓励,(中略)把阶级分得更多一些,使升级机会更快到来,更为便利。”
通过细化标准、增加升级与升段的机会,可以让修习者不至于迷失上进的目标。以“初段”、“1级”为中心增设更多段与级,使要求高的一端与低的一端都能灵活延展,段级位制由此成为一种合理而便利的机制。
由于迄今尚无人获得柔道的十一段以上,人们往往以为十段就是最高位。但嘉纳治五郎也留下过这样的表述:“自初段逐级进至十段,(略)凡有实力者,可进至十一段、十二段,进而无有止境。”
今天,段级位制不仅用于剑道等武道,也被其他运动借鉴。位于东京新宿的Itoman游泳学校的少儿班从30级起步,以能完成200米个人混合泳的水平为1级目标。该校事业本部长星野纳表示,其特色在于“每1~2个月就能升级一次,在不造成负担的情况下保持学习动机”。
今年5月,该校还修订了制度,新设了此前没有的“段位”。主导修订的星野表示:“这使得在获得1级、达到‘像样’水平之后,继续以轻松、快速、优美地游泳为目标的精进方向更加明确。”
说到“级”,很多人也会联想到语种等方面的检定考试。每年约有130万人报考的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在创设初期的20世纪70~80年代,曾在1级之上设置段位。
当时,至初段为止的试题来自日常使用的“常用汉字”范围,二段以上则考查更难汉字的读写。可见,面向“成为一名合格者”的“升级”,与为了攀登更高境界而“升段”的目标有所不同。
据常务理事八田香里介绍,“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我们曾逐步扩充上位等级”,但在1992年获得文部省(现文部科学省)认证之际,为与英检、书写检定等接轨,对检定级进行了重整并取消了段位。
这种段级位制可谓日本特有,在海外并不普遍。国际通行的汉语水平考试HSK,初学者为1级,最高为6级。HSK日本实施委员会事务局长本田惠三表示:“要在世界各国施行,让数字越大表示水平越高,更容易被理解。”
以追求“一名合格者”为目标的“级”,与以追求“高手”为目标的“段”。将目标细分、便于逐一达成的巧妙设计,或许正是这一制度能跨越诸多领域被广泛采用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