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特朗普没想到,中方突然下“封杀令”?美方当面表态:希望能共存
创始人
2025-09-20 21:04:08
0

特朗普电话还没拨通,中国先发制人!一纸禁令直指英伟达,黄仁勋公开表态“无法接受”。随后,美方在中国主场当面表态:希望中美共存!

日前,观察者网消息称,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透露即将与中方通话,强调“中美贸易谈判进展顺利”。

然而就在这通电话尚未拨通之际,英国《金融时报》突然爆出重磅消息:中国互联网监管机构已要求国内头部科技公司全面停止采购英伟达所有人工智能芯片,连已下单的订单也需终止。

这一动作比美方预期得更早、更果断,仿佛一记精准的“提前反击”。

事实上,中方的出手并非临时起意。

早在消息曝光前两天,中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就已宣布对英伟达启动反垄断调查。这意味着,所谓“封杀令”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方酝酿已久的一套组合拳。

从美国实施芯片管制开始,英伟达就陷入两难:

一方面配合美国政府政策,停止对华供应A100、H100等高端芯片;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特供版”芯片(如H20)维持中国市场。

但这些特供芯片不仅性能大幅缩水,价格却居高不下,甚至连交付都成问题——许多中国企业下了订单却迟迟拿不到货。

更关键的是安全问题。英伟达虽公开声称其芯片“不存在后门”,却从未提供令人信服的技术证据。

在AI深入赋能金融、政务、医疗等关键领域的今天,使用可能存在安全隐忧的外国芯片,无疑相当于在服务器里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斯诺登事件早已揭露美国技术监控的潜在风险,而芯片级的安全漏洞可能带来更致命的威胁。

我外交部已经明确表态:中方一贯反对经贸科技问题上,对特定国家采取歧视性做法,愿与各方保持对话。

所以,中方的一切反击都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有必要的,这不是情绪化的对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回应。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技术封锁遏制中国AI发展,维持美国在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但中国的反应表明:市场换不来技术尊严,核心能力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在这场博弈中,最尴尬的或许是黄仁勋。

近日,他在英国公开回应称对中方决定“感到失望且无法接受”,但仍承诺“会耐心应对”。

他一边强调“英伟达在中国服务了30年”,一边又表态“支持美国政府解决地缘政治问题”。

这种左右摇摆的立场,恰恰暴露了跨国企业在中美科技战中的困境:中国市场占英伟达全球销售额的20%以上,是其最大的应用场景之一;但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政治压力又迫使它必须选边站队。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此次行动并非单纯防御。从产业层面看,这实际上是在倒逼国产替代加速。

近年来,华为昇腾、寒武纪、海光等国内芯片企业已在特定场景实现突破,虽然整体性能与英伟达仍有差距,但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正在缩短这一差距。

国产芯片在政务、电力等关键行业渗透率明显提升。这意味着,英伟达面临的不仅是一时的采购禁令,更是一场逐渐深化的国产化替代浪潮。

美国财政部长此前曾公开抱怨中方对英伟达调查“时机糟糕”,却只字不提美国不断将中国企业列入“实体清单”的行为。

这种双标态度进一步揭示了一个现实:美国既想通过技术封锁限制中国发展,又不愿失去中国巨大的市场红利。

而中方此次的强硬回应,正是在明确划出底线——合作可以,但必须建立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

而同一时间,香山论坛传回的消息也很值得玩味。

虽然美国代表团规格较去年降低(去年是国防部副助理部长,今年是驻华大使馆武官阮遵),但美方的表现仍传递出了有价值的信息。

前任国防部副助理部长施灿德论坛会上表示,特朗普政府寻求与中国共存,对华政策正发生重大转变。

他特别强调,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特朗普的个人决策,而是华盛顿领导层的共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即便政府更迭,这一政策方向也不会轻易改变。

对此,我学者回应称:美国若是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将极有利于中美和平共存。

这也是中国的态度:美国既然不想冲突,就该在实际行动而非口头表态上展现诚意。

展望未来,中美竞争可能会呈现一种新型“冷和平”状态:双方在军事上避免直接冲突,在科技领域继续竞争,但在某些关键产业链上保持有限合作。

这种模式既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全面对抗,也不同于全球化鼎盛时期的全面合作,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形态。

美国大概率会继续利用芯片、算法、算力等优势卡压中国,而中国也将通过政策扶持、产业投资和技术攻关突破封锁。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注定重塑全球科技格局。对英伟达这样的企业而言,能否在政治压力与市场规律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其未来的生存空间。

目前,特朗普政府面临的困境在于:继续加大技术封锁可能加速中国自主创新,而放松限制则意味着看着中国技术快速追赶。

这种两难处境在H20芯片的尴尬遭遇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当美国终于愿意出售时,中国市场已经不再需要这种“减配版”产品了。

而对中国来说,只有把核心技术攥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摆脱“卡脖子”的风险。这条路虽然艰难,却方向明确。

芯片之争背后,是一场关于技术主权和产业安全的终极博弈。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中国自主创新的脚步只会越来越坚定。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台湾海峡连发两次地震!震级不大... 今日 台湾海峡连发两次地震 厦门震感明显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 第一次地震发生于9月20日6时5...
中国队刷新男子4×400米接力... 当地时间9月20日晚,在日本东京进行的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4×400米接力预赛第一组中,由梁...
山东文登工伤保险待遇提标上涨最...   近日,根据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关于最新或2023(历届)调整一级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
最新或2023(历届)山东青岛...   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率将有调整,从目前三类行业9个档次,调整为八类行业38个档次。记者昨日从市人...
最新或2023(历届)四川新的...   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