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尸骨未寒,陈胜吴广就在大泽乡发动反秦起义。由此,秦末轰轰烈烈的大泽乡起义拉开序幕,紧接着,反秦起义运动风起云涌。暴秦在三年后灰飞烟灭,成为了历史。
那么,我们假设,秦始皇如果多活十年,会带来哪些历史变量?
1、秦朝统治的局限性
秦王政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成就:那就是建立了一个由天子直辖的中华世界——之前的夏商周,或者直辖的地儿很小,或者天子需要安排诸侯来代为统治大部分地区。唯独秦王政,实现了整个中华世界由天子直辖的壮举。所以秦王政深感自己不能继续使用王这种严重贬值的称号了。
其实早在秦王政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昭襄王和当时的齐王就打算使用“帝”的尊号来标新立异:秦王称自己为西帝,齐王称自己为东帝。当然这个计划后来没落实。
此时秦王政的成就远超秦昭襄王。所以秦王政说什么也得换个尊号。所以,在大臣建议下,秦王政选择了皇帝这个尊号。于是有了秦始皇的说法。
其实我一直觉得,在华夏历史上,几乎每个开国皇帝,都是修补bug的程序员。
比如秦始皇就觉得,周朝的分封制很坏:因为诸侯做大了,那天子就被架空了。所以,秦始皇杜绝分封制。但是,这也导致了,秦对山东六国故地,是很难真正做到有效行政管理的——秦对山东六国故地的统治,更多属于军事压制的属性。并且,秦的行政官员对地方行政的处理,往往也需要重视土势力。
此外,项梁叔侄、张良、张耳陈余这些被秦始皇所嫉恨的人,也都在六国故地躲起来了。甚至张良还谋划暗杀秦始皇的事情。
总之,秦对山东六国故地的统治,存在外强中干的状态。
2、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
其实秦的彻底灭亡,是一个误会。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很多覆灭不彻底的王朝:比如汉人的王朝有晋朝——晋丢了巴蜀和中原以后,靠江东和周边势力对峙;胡人的王朝有元朝。元朝被明朝推翻以后,元朝残余势力在长城以北建立了北元,并且和明朝对峙很多年。
本来,秦也可能维持这样的局面。
其实即便是秦二世在位时期,秦大将章邯依旧能够在军事上取得对反秦义军的优势。只不过是因为章邯担心自己立下大功,最终却因为秦二世昏聩、赵高猜忌而死掉:要知道,白起那样的名将,几乎消灭赵国的武装主力,但最终也还是被秦昭襄王猜忌而害死。章邯自问自己比不上白起大将。所以章邯选择倒戈。
章邯的倒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秦末战争的军事对比。加快了秦的崩盘。
我们假设,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年,秦末的起义不外乎两个可能:
第一,是秦的高压政策在始皇帝在世的年月继续持续下去,陈胜吴广没能造反,或者即便是造反很快也被秦兵镇压下去——要知道,中国历史上推行暴政的统治者不少,但是因为暴政而被推翻的很少:比如十六国的石氏赵国(后赵)的石虎在位期间,各种压迫很严重,但是石氏赵国的崩盘,是因为高层内乱;再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的暴政也多,但也没见这些暴政被直接推翻。
所以,秦始皇虽然推行暴政,但这不代表肯定会被推翻——这话虽然残酷,但却属于客观事实;
第二,我们再假设,即便是山东六国的复国运动到了秦始皇无法通过武力直接弹压的局面,那么,秦始皇也完全可以指挥秦兵守住函谷关,和六国起义军对峙,甚至长期周旋。宛如后世东晋、南宋那样——要知道,秦始皇再怎么说,也远胜司马睿和赵构。秦朝可能丧失对整个华夏世界的统治,但是秦国未必会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