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中确实存在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宁国府和荣国府的长房(贾赦、贾珍)娶的都是续弦(继室),而他们的原配夫人则神秘地“消失”了。书中对此几乎没有着墨,但这绝非偶然,而是曹雪芹有意或无意的精心设计。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何“贾府多继室”:
首先,要回答用户最直接的问题:贾赦和贾珍的原配去了哪里?
书中明确给出的信息:几乎没有。
对于贾赦的原配,也就是贾琏的生母,全书只字未提其身份、背景和结局。
对于贾珍的原配,也就是贾蓉的生母,同样没有任何具体描写。
基于文本的合理推测:大概率是病故。
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女性因生产(贾琏、贾蓉都是他们所生)而去世的风险极高,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也可能因其他疾病早逝。这在封建社会是普遍现象,所以续弦(“填房”)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曹雪芹不写原配,是因为她们在故事开始时早已不在人世,对推动当前剧情没有作用,因此被“虚化”处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让重要角色娶继室,是曹雪芹为了达成特定文学和社会学目的的一种艺术手法。
1、为了突出家族男性的不堪与腐朽
贾赦(妻邢夫人):邢夫人是个“尴尬人”,性格愚犟、贪婪、吝啬,一切只听贾赦的,没有主见,甚至帮着丈夫去讨鸳鸯做妾。如果贾赦的原配是一位像王夫人或王熙凤一样出身高贵、精明强干的大家闺秀,势必会对贾赦形成制约。而设置一个像邢夫人这样“禀性愚犟,只知承顺贾赦以自保”的继室,更能反衬出贾赦的专横、好色与为老不尊。原配家族可能很有势力,而继室邢家显然门第不高(邢岫烟家贫可知),这也说明贾赦在世家圈中的名声可能已经不好,找不到更好的续弦了。
贾珍(妻尤氏):尤氏的性格相对复杂,她外号“锯了嘴的葫芦”,看似温顺,实则心里明白但无力改变。她作为继室,对丈夫贾珍和儿子贾蓉的胡作非为(与尤二姐、尤三姐的不堪之事)缺乏管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如果贾蓉是她的亲生儿子,她管教起来尚且名正言顺;但作为继母,她很难去严厉约束一个已成年的、并非亲生的儿子。这种“无力感”的设计,恰恰是为了让宁国府的混乱与肮脏(“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更加肆无忌惮地蔓延,突出“除了门口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的主题。
2、为了引入新的叙事线索和人物
正是因为是继室,所以邢夫人带来了她的侄女邢岫烟,这条线写出了家境贫寒却端庄雅重的女孩在豪门中的处境。
正是因为是继室,尤氏带来了她的继母尤老娘和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绝色妹妹尤二姐、尤三姐。这条线是整个《红楼梦》中最跌宕起伏、悲剧色彩最浓烈的故事之一(“二尤”的故事)。如果尤氏是原配,这些人物就无法如此自然地、合理地进入贾府并掀起波澜。
3、反映社会现实与家族颓势
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结亲是家族巩固势力的重要手段。原配夫人的家族通常实力相当雄厚(如王夫人、王熙凤之于贾家)。
而续弦的门第往往不如原配。贾赦和贾珍只能娶到邢夫人、尤氏这样的填房,本身就暗示了贾府(尤其是长房)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在逐渐衰落。他们已经难以与最顶级的豪门再次联姻。
作为对比,我们可以看看其他主要男性:
贾政:娶的是原配王夫人,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小姐,门当户对。
贾琏:娶的是原配王熙凤,同样是王家小姐,强强联合。
贾珠(早夭):娶的是原配李纨,国子监祭酒的女儿,书香门第。
这种安排更反衬出贾赦、贾珍所在的长房,其行为不端已导致其在顶级贵族联姻圈中逐渐边缘化。他们的正室夫人只能来自门第较低或更有“瑕疵”(如尤氏是再醮之女带来的拖油瓶)的家庭,这本身就是家族衰败的一个信号。
总结来说,贾府多继室(特指长房)的现象,并非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是曹雪芹匠心独运的叙事策略。
叙事功能上:通过“虚化”原配,为继室及其带来的新人物(如邢岫烟、尤氏姐妹)让出舞台,从而引入新的矛盾冲突和故事线。
人物塑造上:用性格有缺陷或无力的继室(邢夫人、尤氏),来更好地衬托其丈夫(贾赦、贾珍)的腐朽与不堪,并让宁荣二府长房的混乱局面得以不受约束地发展,深化悲剧主题。
社会隐喻上:反映了贾府长房的社会声誉和联姻资本正在下降,是“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家族衰亡过程的一个细微却重要的注脚。
因此,原配的“消失”和继室的“登场”,是《红楼梦》这座宏伟建筑中精心设计的一砖一瓦,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和社会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