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的上海码头总在上演着有趣的场景:青帮水手用特定手势就能顺利卸粮,洪门兄弟碰面时几句切口便知身份,而白莲教徒则在深夜焚香集会。这些江湖组织为啥有的叫 “帮”,有的叫 “门”?人数规模差多少?其实名号和人数里都藏着门道,不同称呼不仅代表组织性质,还对应着不一样的人数体量。
“帮” 字带 “巾”,最初多和行业劳工有关,人数往往是最多的。青帮就是最典型的 “帮”,雍正四年由翁雍、钱坚、潘清等人创建,最初是为清政府护运漕粮的水手行帮 —— 漕运线长、船只要多,光水手就得上千号人,再加上管账、押船的,一个漕运帮少说几千人。就像今天的大型行业工会,只是当年的组织更严密。
青帮有严格的师徒辈分制度,用 “清净道德,文诚佛法” 等二十四字排辈,黄金荣、张啸林是 “通” 字辈,杜月笙是 “悟” 字辈,这种等级就像公司的职级体系。
他们的香堂仪式很有讲究,大香堂只有开山门或关山门时才举行(这时会聚集几百号核心成员),小香堂则用于日常收徒(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仪式上要拜翁、钱、潘三祖,唱焚香歌,最后焚纸送祖。随着漕运衰落,青帮成员从水手扩展到流氓、商人甚至达官显贵,巅峰时仅上海地区就有上万人,从行业互助组织变成了控制码头、妓院等产业的势力集团,但 “帮” 靠人数聚势的底色始终未变。
“门” 更像秘密结社的代号,人数比 “帮” 少,但比 “会”“派” 多,且组织更严密。洪门就是典型,它是天地会的对内名称,1662 年郑成功在台湾创立,取 “洪武” 的 “洪” 字,以 “反清复明” 为宗旨。如果说 “帮” 是按行业组队(人多但杂),“门” 就是按信念结盟(人少但精)。
洪门组织结构仿效梁山泊,以 “山” 命名,下设 “堂”,比如终南山、忠义堂,单个山堂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几个山堂联合起来能有几千人。内部分 “内八堂” 和 “外八堂”,内八堂有龙头、坐堂等职位(几十号核心管理层),像公司的高管团队;外八堂从心腹到么满分十排(几百号执行人员),类似业务部门。
洪门兄弟不分辈分,都以兄弟相称,这和青帮的师徒等级截然不同。他们有句狠话说 “由洪转青,抽筋剥皮”,足见其对信念的坚守,“门” 就像靠共同信仰聚拢的中型社团,人数不多不少,刚好能灵活行动又有战斗力。
“会” 则是任务导向的行动组织,人数最灵活,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核心是 “按需集结”。三合会最具代表性,关于其名称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取自 “天地人三合” 的哲学理念,二是和地域有关。不管哪种说法,“会” 的特点就是灵活机动 —— 比如要做一笔走私生意,可能就召集十几号兄弟;要参与反清活动,会临时联合几十号人,但任务结束后就分散,不会长期聚在一起。
三合会没有青帮那么严格的辈分,也不像洪门有固定山堂,更像流动的行动小组,核心成员多在几十到上百人,外围成员则按需增减。清末民初时,三合会在华南和东南亚一带非常活跃,既参与反清活动,也涉足走私等营生。这种 “会” 的组织形式就像项目团队,任务来了就组队(人数看任务大小),事了就解散,比 “帮” 和 “门” 更隐蔽灵活,人数从不是它的优势,机动性才是。
“派” 多和技艺传承有关,像武当派、峨眉派,靠独门技艺凝聚成员,人数最少,通常几十人到上百人,核心是 “师徒相传,宁缺毋滥”。“派” 的核心是师徒链,师父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孙,就像家族手艺传承 —— 一个师父最多带十几个徒弟,徒弟出师后若开枝散叶,最多也就发展成百来人的门派,绝不会像青帮那样动辄上万人。
武侠小说里的门派争斗,其实是技艺流派的竞争,比如武当派巅峰时也就百来号弟子,靠太极拳这门绝技立足。“派” 的规矩多和技艺相关,比如练武要先练德,这种组织更像精品技术培训班,人数少才能保证技艺传得精,要是人多了,师父根本教不过来,技艺也容易变味。
“教” 最特别,靠宗教信仰吸引人,人数上限最高,能从几百人到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核心是 “靠信仰拉人头”。白莲教从南宋就存在,信奉无生老母,宣扬 “真空家乡,无生老母” 的八字真言。他们烧香诵偈,用《弥勒下生经》等经典凝聚人心,就像用精神纽带把人绑在一起 —— 底层民众受苦时,只要听说 “信教能往生净土”,就会扎堆加入,清末时一次起义就能集结数万人,日常信徒更是遍布多个省份,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
“教” 的动员能力超强,元末农民起义、清嘉庆年间的起义都有白莲教参与,就是因为它能靠信仰快速拉来大量普通人。不过 “教” 的人数虽多,但核心成员少(几十到几百号头目),大部分是被煽动的外围信徒,所以一旦核心被打散,整个组织就容易垮掉。
这些名号和人数也会随时代变化。青帮从漕运帮(几千人)变成上海地下霸主(上万人),洪门从反清组织(几千人)转而支持孙中山革命(人数略有减少),三合会则跑到海外成了华侨互助组织(几十到上百人)。但万变不离其宗:“帮” 靠人数聚势(多则上万),“门” 以信念固人(几百到几千),“会” 凭任务调众(几人到上百人),“派” 依技艺择徒(几十到上百人),“教” 用信仰召民(几万到十几万)。
老江湖凭名号和人数就能摸清对方底细:遇到 “帮” 里人,一看人多就知道得讲规矩论辈分;碰到 “门” 中兄弟,见几百人整齐列队就明白要谈义气表立场;撞见 “会” 中弟兄,就几个人鬼鬼祟祟,肯定是来办具体事的;遇上 “派” 中高手,十几人围坐练拳,得论技艺分高低;要是碰到 “教” 里信徒,乌泱泱一片人焚香跪拜,就得小心他们的洗脑套路了。这些江湖黑话、名号和人数差异,说到底是乱世中底层民众的生存智慧,也是中国民间社会的另类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