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比亚迪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达到13,503辆,同比大增225%,首次在单月维度超越特斯拉。对于一家几年前才进入欧洲的中国车企而言,这样的增长速度确实令人侧目。背后原因,既有市场环境的契合,更有比亚迪自身的“组合拳”。
首先,产品匹配度是比亚迪成功的基石。欧洲电动车市场主流价格带集中在20万至4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亚迪的海豚、元PLUS(ATTO 3)、海豹等车型,正好覆盖这一区间。相比特斯拉偏重中高端的产品策略,比亚迪提供了更多细分选择,从小型车到中型SUV,满足了不同家庭和个人的用车需求。这种“对路”的产品组合,让比亚迪迅速被欧洲消费者接受。
其次,渠道扩张速度决定了销量的天花板。比亚迪短短两年时间便将欧洲门店从3家扩展至400余家,覆盖伦敦、巴黎、米兰等核心城市。这种销售与售后网络的快速成型,让比亚迪从一个“陌生品牌”转变为消费者买得到、用得起、修得了的品牌。对欧洲用户而言,看到比亚迪门店遍布街头,心理上的信任感自然大幅提升。
第三,供应链与本地化布局为比亚迪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底气。2025年,比亚迪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并推动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计划。同时,在巴西、泰国等地工厂陆续投产,让比亚迪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生产和交付体系。这意味着,比亚迪不仅能把车卖过去,还具备在当地扎根的能力,解决了消费者对售后保障和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当然,比亚迪的成功也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助力。欧洲能源价格高企、电动车补贴政策持续存在,本土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进展缓慢,都为比亚迪提供了市场机会。同时,通过车展参展、与租赁平台合作、体育赛事曝光等方式,比亚迪的品牌认知度也在逐步提升。
总体来看,新能源跃升全球核心赛道,而以新能源著称的比亚迪,其在欧洲的快速增长,并不是单纯依靠价格优势,而是通过产品、渠道、供应链三位一体的体系化打法,实现了跑得快、站得住,。未来,随着更多本地化产能的落地,比亚迪的欧洲故事可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