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眼看就要到了,最近台海这边也没闲着,冒出不少新情况。还有个事儿挺受关注——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据说想在九三阅兵之后跟中国防长通个电话。白宫那边还放话,说担心台海这边出现误判,想通过沟通稳一稳。
不过外交部的回应挺谨慎,只说这事儿得问主管部门,没把话说死,也没给准信。在外人看来,这就跟“电话响了没人接”似的。但你细品,中方这态度既不激动也不急躁,核心就是不跟着美方的节奏走——你急你的,我按我的来,现在就是这么个状态。
先说说台海这边刚冒出来的三条新情况,每一条都挺有分量。
第一条,是台军自己发了份评估报告,里面说得很直白:要是大陆到2035年能完成全面军事现代化,到时候就能对台湾地区搞联合封锁,还能管控通行。这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等那时候,台海的节奏就不是台军能说了算的了。
过去这几年,大陆造军舰的速度、海空力量的提升,台军内部肯定看在眼里。靠喊口号、靠外人帮忙,能撑多久啊?这份报告其实就是个信号——台军内部其实很清楚现在的情况,没那么盲目。
第二条,是赖清德说要提高军费。他放话说明年防务预算占比要超过GDP的3%,到2030年更是要提到5%。这话听着挺有气势,对外是做给美国看“我很配合”,对内是想让大家觉得“我够强硬”。
国民党议员游淑慧直接把账单摊开了:台当局的总支出大概占GDP的12.4%。要是从这12.4%里拿出5%当军费,相当于把总支出的40%都给了军队。现在台军的防务支出是4670亿新台币,真要涨到5%,就得有12500亿新台币,中间差了8000亿。
这8000亿从哪儿来?砍教育经费?减社会福利?还是靠借债、给老百姓加税?欧盟那些国家,政府总支出差不多占GDP的一半,他们拿5%当军费,也就占总支出的十分之一,压力小多了。可台湾地区的盘子没那么大,硬要把军费抬到5%,肯定会挤压其他民生领域的投入。岛内老百姓最怕的就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短期看着热闹,长期下来吃亏的还是自己。说白了,这哪儿是给安全上保险,分明是先把大家的钱包掏空。
第三条,是英国的口风变了。前阵子英国国防大臣还说得挺硬,说绝不让大陆在台海“乱来”。结果这两天有记者追问:“真要出兵帮忙吗?”英国那边只回了句“不回应假设性问题”——这话说得跟没说一样,其实就是把门给虚掩上了,不想把话说死。
英国脱欧后财政就挺紧张,海军在全球跑本来就吃力,要是真要在亚太这边硬扛,成本太高了。嘴上喊两句容易,真要掏钱、出人、出装备,政治上压力大,经济上更扛不住。英国这往后退的态度,不是单独一个例子,其实反映了个现实:台海离欧洲太远,风险又高,大家愿意凑个热闹表个态,但没人真愿意下场担责任——看热闹的多,真上的少。
把这三条放一块儿,你就明白美国防长为啥急着要打电话了。台军自己都承认2035年会有压力,台湾地区内部又喊着要猛抬军费,欧洲的盟友还开始往后缩。再看美国自己,媒体都在说“航母荒”还没缓过来,好几艘航母排队等着修,造新舰的速度也跟不上。
至于日本那边从来没公开说过要介入台海,韩国李在明政府更明确——不会让驻韩美军随便被调到台海。对美国来说,手里能用的牌少了,盟友又各有顾虑,还怕台湾这边脑子一热做出冒进的事,万一擦枪走火就麻烦了。这时候想起要沟通,其实一点都不奇怪。
那问题来了,中方为啥“不接”这个电话?主要是两点。
第一是节奏问题。九三阅兵是大事,该来的客人都在路上,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呢,这时候肯定不能被一通电话牵着鼻子走——咱们的节奏得自己说了算。
第二是条件问题。沟通不是目的,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要不要沟通、怎么沟通,得看美方有没有实际行动。要是嘴上说着“要避免冲突”,手里却在南海增加军事存在,在台海这边接着卖武器,还对中国企业搞没道理的封锁——那就算电话打再多,又有啥用?
再看看外部合作的情况,也能看出差别,现在愿意主动找中国谈合作的国家越来越多,合作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不只是简单的买卖货物,还包括“数字丝路”“绿色丝路”这些新领域。像中国在中东的斡旋、在非洲的项目,都做得挺扎实。
从这就能看出来,中方根本不用靠“求着对话”来证明什么。手里有正经事要做,脚下有明确的路要走,自然就有耐心。对话不是越多越好,有用才好。只有对方拿出实际行动,尊重咱们的核心关切,这种对话才有意义。
总结一下就能看清趋势:台军抛出2035年这个时间点,等于承认大陆军事现代化的速度;赖清德喊的军费目标,看着硬,真要做起来难上加难;英国口风变软,说明表态和行动开始脱节;美国想沟通,但军力、盟友、行动这三方面都不给力。
而中方不急不躁,按自己的节奏走,手里握着选择权——这就是“已读不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