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的险恶用心已昭然若揭,台海局势正处在剑拔弩张的危险境地。任何意外事件都可能成为引爆两岸军事冲突的导火索,局势之紧张令人忧心忡忡。
一旦战事爆发,两岸的军事装备必将成为焦点话题。虽然台湾地域狭小,但其军事实力在素有\"东亚怪物房\"之称的东亚地区仍占有一席之地。过去三十余年间,台湾的军工产业在艰难环境中缓慢发展,取得了一些技术突破。近年来,台湾当局更是不惜重金从海外采购先进武器装备。鉴于台湾与大陆仅一水之隔,人们不禁要问:台湾当局真敢动用远程导弹攻击大陆本土吗?
媒体上频繁出现的\"台湾采购美国军备遭大陆谴责\"的报道,久而久之在民众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似乎台湾所有武器装备都来自美国或依赖美国技术支持。然而这种认知存在明显偏差。事实上,台湾的武器库中确实存在部分\"自主研发\"的装备,比如被台湾称为\"飞弹\"的雄风系列反舰导弹。在美国鱼叉反舰导弹引进前,雄风系列一直是台军的主力反舰装备,也是台湾当局引以为傲的\"自主\"成果。
台湾发展雄风导弹的初衷十分明确,就是针对大陆的军事威胁。1967年埃及海军使用苏制SS-N-2B冥河导弹击沉以色列\"埃拉特\"号驱逐舰的战例,让全球海军意识到反舰导弹的巨大威力——仅需数百万美元的导弹就能摧毁价值数千万美元的军舰,这种高性价比让各国纷纷投入反舰导弹研发。与此同时,大陆海军已装备反舰导弹,而台湾海军在1965年三次袭扰大陆均遭惨败。这两大因素共同促使台湾当局决心发展反舰导弹。
台湾最初希望美国提供技术支持,但遭拒绝后只能自力更生。当时刚成立两年的\"中山科学研究院\"技术基础几乎为零,不得不从瑞士获取MK.1制导技术,并与以色列军火商秘密合作,获得迦伯列导弹相关资料。1968年12月,台湾中科院\"正式启动代号\"雄风\"的反舰导弹研发计划。严格来说,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研发,而是对以色列迦伯列导弹的仿制。不过这种\"先模仿后创新\"的路径,本就是各国武器发展的普遍规律。
1971年6月,台湾一次性采购50枚导弹和18套发射装置,装备在\"衡阳\"、\"华阳\"、\"岳阳\"等三艘驱逐舰上。此后又相继研发出空射型的\"雄风二\"和\"雄风三\"。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导弹主要集中于防空和反舰两大用途。其中雄风系列专为打击大陆军舰、阻止解放军登陆而设计。在防空领域,台湾主要依靠\"天弓\"系列构建导弹防御网,其\"天弓1型\"和\"天弓2型\"负责150-7600米中低空防御。\"天弓\"系列是台湾引进美国技术后研发的防空导弹,最大射程达200公里,现为台军防空主力。
2007年4月20日,台湾举行的\"汉光演习\"引发大陆军方高度关注,因为台军首次模拟使用所谓\"反制武器\"攻击大陆。这明确传递出台军战略从被动防御转向\"决战境外\"的危险信号。演习中,台军\"国防报告书\"刻意以\"特种飞弹\"模糊表述导弹型号,外界普遍认为这指的是射程超1000公里的\"雄风-2E\"巡航导弹和600公里的\"天弓-2B\"地对地导弹。\"雄风-2E\"虽在2005年就已服役,但因性能不佳部署有限;而\"天弓-2B\"作为近程弹道导弹,已在外岛部署,可覆盖福建全境,是台军最具威胁的\"战略反制武器\"。
将防空导弹改造为攻击性导弹在技术上并不复杂,只需调整火控程序和安全装置。\"天弓-2B\"正是基于\"天弓-2\"防空导弹改进而来,采用85度准垂直发射,显示台湾已掌握捷联惯导技术。有消息称美国提供了关键技术,帮助台湾突破弹头分离等技术瓶颈。
进入2010年代,台湾又对\"雄风-2E\"进行改进,使其射程达1500公里,可威胁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该导弹由新北市三峡区的\"中科院导弹火箭制造中心\"生产,虽冠以\"雄风\"之名,但专家认为其本质是美国\"战斧\"导弹的仿制品。台空军791旅下辖3个营9个连装备该导弹,其中三峡营区的641营1连是最早列装部队。基地周边可见20余处加固碉堡,疑似导弹库和发射车隐蔽所。此外,台湾还在研发射程2000公里的\"云峰\"导弹,意图建立对大陆的\"威慑\"能力。
若台海爆发冲突,解放军很可能会率先使用远程火箭炮和短程导弹打击台湾关键基础设施,台军防御将面临巨大压力。现代战争环境下,美军虽未必直接参战,但很可能会提供情报支持。一旦防御失利,在民粹势力裹挟下,台湾当局极可能冒险对大陆发动导弹攻击。台南\"立委\"王定宇就曾狂妄叫嚣\"用导弹攻击三峡大坝\"。
然而,台湾导弹能否突破大陆防空网值得怀疑。大陆装备的红旗-19防空系统射高600公里,末端速度达17马赫,可拦截高超音速导弹;陆盾-3000近防系统每分钟射速2000发,配合先进雷达可同时追踪100个目标。即便个别导弹突破防御,其常规弹头也难以造成战略级破坏。而大陆的PHL-191远程火箭炮等武器必将让台湾付出惨重代价。两岸军力对比悬殊,台湾若铤而走险必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