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一个民族在无尽暗夜后终于迎来晨曦。
1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宣告了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这一天,我们缅怀英烈,铭记牺牲,更深刻思索和平的代价与意义。
然而,纪念并非仅止于回望一场战争的终结,它更应成为我们理解历史深度、汲取前行力量的契机。而若要寻找这样一个承载了中华民族荣光与伤痛的象征之地,南京,便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坐标。
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繁华在此沉淀为深厚的文化土层;但与此同时,它也是近代史上最惨痛创伤的承受者。正如电影《南京照相馆》中所呈现的——“这南京城,每一块砖都在哭”。
这座城市,与“胜利”和“失败”、“辉煌”与“苦难”、“创造”与“毁灭”这些截然对立的词汇紧密相连。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复杂而深刻的故事。
我们该如何读懂它?
也许,我们可以从叶兆言的《南京传》开始。
《南京传》是叶兆言四十载写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作品以朝代为章,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开始,一直写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系统地梳理了南京这座古都的城市历史。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这些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共同构成了中国历史的别样脉络。
《南京传》,叶兆言 著
译林出版社,2019年8月
01
六次毁城、六次重生背后的韧性
南京这座城市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创伤。据史料记载,在南京2500年的建城史中,经历了六次大规模毁城。
328—329年,东晋苏峻叛乱。叛军攻破建康,破坏宫殿,火烧房屋。
548—552年,南梁侯景叛乱。这场持续四年之久的叛乱,使建康城遭到严重破坏;因饥疫交加,台城被围后期,城内仅余数千人。
589年,隋朝灭陈以后,隋文帝杨坚采取踏平建康的政策,建康的都城、官署等建筑被拆除,变为耕地,昔日繁华一时的亭台楼阁化为尘土。
1130年,金兵撤离之时,纵火烧城。
1853—1864年,太平天国定都与被湘军攻灭前后。1856年“天京内讧”中,明大报恩寺琉璃宝塔被韦昌辉炸毁。1864年7月,曾国藩的湘军攻入天京,大肆焚掠。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后的大屠杀与文化掠夺。全城逾十三万间房屋遭焚毁,城南古民居及夫子庙等重要文化设施损毁尤为严重,几成废墟。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嘉淇kiki(小红书)
令人惊叹的是,每一次毁灭之后,这座城市总能从废墟中重生,而且往往焕发出新的生机。苏峻叛乱毁城后不到两百年,建康人口便已达100余万,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隋唐两代对南京刻意打压贬抑,但到南唐时,南京又一次成为中国的繁华大都会。
到了明朝,作为陪都的南京更是一座国际化大城市,英语中南京“Nanking”的称呼,也是此时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南京还是整个帝国的文化中心。毗邻夫子庙的江南贡院,是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可以同时容纳两万人进行考试。明清中国10万余名进士,以及一半以上的状元,均从这里走出来。
02
从孙权迁治到百万雄师过大江,
南京为何是看中国历史最好的窗口?
叶兆言认为,在中国众多城市中,只有两个城市特别适合讲述中国的历史:一个是北京,它作为中国的中心,特别适合于叙述大一统江山的历史;另一个就是南京,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中华文明核心的一个“备胎”:
当中原王朝需要躲避战乱时,南京常成为政权存续的一个选择;当中原王朝稳定时,南京又成为被警惕的对象。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南京无论兴盛还是衰落,都能很好地诠释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
《铭记》纪录片截图
孙权建都建业,首开南京作为备选都城的历史先河。面对北方曹魏的强大压力,东吴偏安东南,借长江天堑以自保。这一选择奠定了南京的历史基调:它不是进取中原的出发点,而是乱世中保存实力的容身之所。此后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在此立国,形成“六朝繁华”的格局,士人精英汇聚于此,中原礼乐、文学、制度得以保存和发展。宋、齐、梁、陈四朝,虽更替频繁,却始终以南京为中心,维系着汉文化正统性和延续性。可以说,在中国中古时期,南京发挥了文化存续的关键作用。
明初朱元璋定都于此,南京首次成为全国性统一王朝的首都。尽管永乐时期迁都北京,南京依然作为留都,保留了一套完整的中央机构,持续发挥治理南方、辐射全国的作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驻节南京,掌控漕运、盐政与科举文教。至近代,它更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标志着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艰难启程。
因此,南京提供了一种完整的历史维度:它既有偏安时的文化坚守,也有统一时的盛世贡献;既见证了辉煌创造,也承受了深重苦难。它与北京相辅相成——唯有将北京的“中心叙事”与南京的“备份叙事”合观,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历史的复杂与深邃。
《南京传》实拍
03
南京人写南京:解构想象,还原真实
《南京传》最见功力的地方,在于作者以史家的严谨与文人的胆识,解构附着在南京历史上的固有印象,让读者看到城市更深层、更真实的过往。
在大众印象中,南唐后主李煜往往被简单定义为只会写词、不懂治国的亡国之君。但叶兆言在《南京转》里还原出一个更复杂的历史形象:当宋军兵临城下时,李煜领导的南京保卫战其实打得异常顽强。城中粮草断绝,军民死伤惨重,但李煜没有轻易投降,而是坚持抵抗了相当长的时间。“都以为写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只是一味软弱,一味风花雪月,不知道他的南京保卫战,其实是打得最好的。”
《千古风流人物》之《李煜》篇截图
叶兆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也同样独特。在很多传统叙事中,太平天国被赋予反封建的进步色彩。但叶兆言从城市史的角度,如实记录了这场运动对南京造成的深刻创伤。“东王杨秀清亲自指挥围攻正阳门和朝阳门,成千上万太平军在炮火掩护下,潮水般冲击满城,城中旗人疯狂反扑,妇女皆上城墙与太平军搏杀,老人孩子也跟着呐喊助威,三次强攻都未能攻克,阵亡数千人,尸积如山。”根据他的考证,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城市改名“天京”,“凡男女不分老幼,男入男营,女入女营,进行军事化管理,衣食所需均由圣库供给”,“一直在打仗,一直处于被围困之中,根本尝不到成为首都的甜头”。
就连最玄妙的“金陵王气”之说,叶兆言也给出了颇具现代性的解读。他认为所谓王气,与其说是神秘的地理特征,不如说是南京特殊地理位置的产物——北有长江天堑,东有钟山屏障,周边水系发达,确实是建都的好地方。但这种地理优势也是一把双刃剑,容易让偏安此地的政权产生安逸心理,最终导致“王气黯然收”的结局。“南京之败,非战之过,盖因偏安者久忘北伐之志。”
《南京传》实拍
作为一位“老南京人”,《南京传》浸透了一种充满个人化、生命化的情感,这种“我在”的叙事,使得个体经历与城市记忆深度融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步入文坛以来,叶兆言笔下的故事多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从中篇小说《夜泊秦淮》到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从散文集《旧影秦淮》到最新力作《南京传》,叶兆言用四十年的时光,将自己与南京融为一体。正如他所说:“南京是我写作的根基,是我熟悉的地方,我必须得坐在这个椅子上才能说话。”
南京系列文创
【《南京味道》透明印章】
六朝古都南京
不仅有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
更藏着让人垂涎的舌尖江湖
从街头小吃到百年老字号
每一口都是历史的烟火气
购买
【“会说祝福”的南京城砖冰箱贴】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现存最长
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垣之一
它见证了城市的风雨变迁
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明朝实施“责任到人”的“物勒工名”制度
要求各地在城砖上刻制
府、州、县、总甲、窑匠、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等
5至9级的责任人名单
若检验不合格,铭文中记录的
所有相关人员都会受到严惩
购买
这两块是来自南昌府新建县的城砖
由“窑匠黄五”负责烧制
而造砖人夫分别为“福东海”“寿南山”
专家研究认为
“福东海”“寿南山”很可能“苦中作乐”
表达“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美好祝愿
这就是明代的“土味浪漫”吧~
记得给长辈带一份来自南京明城砖的祝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