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几乎是游客必打卡的景点,鲜为人知的是,杜甫草堂在茅屋、工部祠、大雅堂等各大景点外,还有一件看似不起眼的“镇馆之宝”——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在草堂公共展览区,它的复刻本并不太引人注目,然而诗集原作却是国家一级古籍,海内外孤本,号称“寸纸寸金”。
杜甫的两个别称
讲到杜甫的这部诗集,我们先来说说杜甫的两个别称——“杜工部”和“草堂先生”。唐代文人士大夫常以任职机构或官职代称,比如李白称“李翰林”、王维称“王右丞”,均遵循此命名逻辑。然而事实上,杜甫虽然被称为“杜工部”,但他并没有在朝廷的工部上过一天班。
杜甫出身名门望族,先祖杜预是西晋灭吴的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的著名诗人,才华出众的杜甫本来也想在仕途上有大的发展。然而,他成年后却赶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从开元天宝年间的繁荣到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不安。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本想追随在灵武继位的唐肃宗,但在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回了长安。杜甫逃出长安后见到了唐肃宗,后来却因为营救宰相房琯而触怒了唐肃宗,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贬官流浪生活。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辗转来到了四川成都。次年,杜甫的旧友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贵人严武出任剑南节度使,整个蜀地几乎都在严武管辖之下。764年,严武向朝廷推荐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官制度起源于北周,唐代前期作为试任或代理官职的过渡性称谓,唐玄宗后逐渐演变为授予官员的荣誉性虚衔,一般是在不赋予实权的前提下用来提高官员的地位和待遇。因此,杜甫实际上还是在严武的幕府中担任参谋职务。检校工部员外郎是杜甫此生当过的品级最高的官职,因此后世文人称杜甫为“杜工部”。
至于“草堂先生”,也和杜甫的这段经历有关。冯至先生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草堂。”
杜甫一家刚抵达成都时,寓居于城外浣花溪旁一座古寺里。当时的成都富庶繁华,诗人虽感到羁旅他乡的哀伤,却作出了就此安顿下来的打算。“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蜀中主人为他提供了浣花溪边一块幽静的林塘之地,他开始筑草堂营建安居之所。
草堂在760年春天建成,杜甫欣然写道:“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座竹篱茅舍虽简朴,却成为他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在此写就的240余首诗,占其现存作品的六分之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等传世名篇皆诞生于此,字字浸透着对家国苍生的深情与对自然万物的灵悟。
材质刻印孤本使其成为无价之宝
杜甫传世诗作共计1400多首,到了宋代,在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人的推崇之下,杜甫声誉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杜诗开始大量刻版印刷,“杜粉”们编纂的各种集本达上万册。这其中,尤以宋代刊刻的版本最为“金贵”。这本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原二十卷,现仅残存六卷,共八十七页,但每一页都是无价之宝。
“淳熙”(1174年—1189年),是南宋孝宗赵昚(shèn)的最后一个年号。书中“匡”字缺笔,当属避赵匡胤之讳,而“慎”字也缺笔,应为避“昚”音讳。根据这种避讳特征,可以推断它是南宋淳熙年间的刊本。
这本诗集的珍贵之处在于它的材质和刻印。文博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纸寿一千,绢寿八百”。虽说许多传世的纸本书画已超过千年,如西晋陆机的书法作品《平复帖》距今已超过1700年,而许多宋代绢本绘画,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距今已近千年,虽略有损旧,但仍保存完好。但这些个例毕竟是极少数,这部纸质诗集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已是难能可贵。
雕版印刷兴盛于宋,宋刻本刊印质量上乘,版式疏朗雅洁,数量稀少,使得“一页宋版,一两黄金”的说法在明清时期就广为流传。目前全世界存世的宋代杜集刻本不足20部,这部诗集“字体丰润清朗、刻工细腻圆熟、墨色淡雅含香、纸质均匀绵薄”,体现了宋版书刻印精工、纸墨俱佳的特点。从纸质和字体看,推测它可能是建阳刊本。宋时,建阳系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书作坊集中于麻沙、崇化(今书坊村)两地,刊印之书称“麻沙版”“书坊版”,统称“建本”。
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的珍贵之处,并不仅局限于此,其文献与校勘价值也非常独特。这本“存书无卷首,无序目可查,不知何人所辑。书体甚奇,虽有编年,不以年次”的古籍,并不见于海内外公私目录著录,是名副其实的“海内孤本”。独特的编排体例不见于其他杜集,为研究杜甫诗歌在宋代的传播、接受以及版本流变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
一位重要的护宝人
这本诗集历经800多年还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它所藏匿的地点,是明清时期的皇宫内库。内库是明清皇宫内用来存放一些珍贵档案的地方,既是档案室,又是图书馆。而这本杜甫的诗集,就很幸运地被收藏其中。1898年,由于光绪皇帝下令修缮内库,但正巧赶上庚子国难,使得修缮工程被迫停止,在此期间,大量的文献资料丢失,几百万件的珍贵史料被迫转移。但在转移过程中,这些珍贵的资料却再度丢失,一些孤本文献更是流落到了民间,自此下落不明。而这本独此一部的诗集,就是那个时候从故宫流落出来的,后被湖南著名收藏家叶德辉和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收藏。
1955年,成都杜甫纪念馆(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为丰富馆藏,纪念馆开始选派专人到北京等地广泛搜集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当曾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等职的李一氓听说此事以后,欣然表示愿意帮助草堂搜集文物资料。李一氓,四川彭县(今成都彭州)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又是诗人、书法家和版本目录学家。他在成都求学的青少年时代,杜甫草堂是每学期都要踏访的去处。
1964年,李一氓在北京中国书店翻阅书籍,偶然发现了这部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字体丰润清朗、墨色淡雅含香、纸质均匀绵薄,当即掏400元买下。而他淘到宝贝的消息也在圈内不胫而走。为免节外生枝,李一氓特地邀请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何香凝、郭沫若等学者名流赏阅古籍,并题词为记。重装后,有陈毅题“南宋草堂杜集残本”八字并落款钤章置于封面。1965年8月,这部珍贵古籍终于到了成都。
这部装满时间印迹的诗集,见证了历史的兴衰沉浮,也让我们得以品味历史的春秋,每一页都承载着杜甫的诗情与历史的厚重。
文/本报记者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