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2860 字
阅读时间约:5 分钟
本文章节:
01、AI时代,“活在当下”很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02、“活在当下”无法解决精神心理障碍,还可能带来伤害
03、进入生命阶段,超越“活在当下”的局限
现在很多人把“活在当下”挂在嘴边,甚至当做人生座右铭。
到底什么叫做“活在当下”,这要看怎么理解。
1971年,美国著名的心灵导师拉姆·达斯出版首部著作《活在当下》,销量超200万册。
《活在当下》书籍,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时之间,“活在当下”这个概念火了,深刻地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如果按照当时比较原始的解释,“活在当下”主要是指不要沉溺于对过去的遗憾、或者对未来的焦虑中,而是专注此刻、过好现在的每一天。
到了80年代,正念疗法兴起,“活在当下”还成了网红金句,甚至有很多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用它来引导来访者。
应该说,“活在当下”这句话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过去的事情已经不可改变,未来的事情还没发生,如果我们总是后悔和担心,陷入精神内耗,那反而过不好现在的生活,未来就更堪忧。
所以,我们要先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活在当下”这句话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可是,在AI时代下,对有的人来说,这句话很可能是心灵毒汤,不但起不到什么积极作用,反而会令他们非常痛苦!
为何这样说?以下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把它掰开揉碎,看个明白。
01、AI时代,“活在当下”很可能成为空洞的说教
以前,专家、心理咨询师/治疗师都代表着权威,尤其是青少年都愿意听他们的,就算有些话听起来感到疑惑,但也不会真正质疑。
但迈入AI时代后,这种情况已经翻篇了。
在AI时代,知识不再稀缺——主要指的是低效知识,都已经烂大街了。青少年、儿童上网一搜,各种信息应有尽有,他们拓宽了眼界,大大提升了认知维度。
他们很容易发现,很多所谓的专家、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父母、老师所说的话不一定是对的,甚至可能是胡说八道,严重落伍。
这些人的传统权威形象就这样被AI时代瓦解了。
这时候,如果你跟那些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儿童说“别纠结那些事了,你要活在当下”,他们往往一听就烦:又是空洞的说教,不听不听!
因为这部分孩子往往遭受过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的甚至出现了精神心理障碍,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
大量的心理创伤一旦形成,他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修复心理创伤,也很难光靠自己的力量从过去的经历中走出来。
此图为AI生成
就算他们想活在当下,也很难做到,然后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无力感,甚至是病耻感!
如果他们遭受的心理创伤非常多的话,还很可能出现敏感、多疑的偏执型人格。
如果你还对他们说“要活在当下”,他们很容易以为你是说他们小心眼、心胸狭隘,玻璃心,以为你指责、歧视他们。
一不小心,你就对他们造成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了。
这口“心灵鸡汤”不但不滋补,反而成了“心灵毒汤”,就像在伤口上洒盐,让他们狠狠受伤了!
02、“活在当下”无法解决精神心理障碍,还可能带来伤害
如果有的青少年、儿童出现了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总担心别人会害自己,总凭空听到贬低、指责自己的声音,那对于他们来说,“活在当下”这句话更加是一把匕首。
如果他们的精神病性症状无法缓解,当下就是无尽的痛苦,你还跟他们说“活在当下”,难道是希望他们一直痛苦下去吗?
对于那些出现学习障碍,甚至校园恐惧症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他们明明都知道学习是重要的,但他们遭受了很多跟学习相关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一学习就烦躁、焦虑、甚至恐惧,根本难以自控。
对他们来说,所谓的活在当下,就是日复一日的压抑和苦闷。
此图为AI生成
还有典型的双相障碍患者,他们出现过真正典型的躁狂/轻躁狂发作,发作时自信爆棚,觉得自己无比优秀,未来一片光明。
还有出现了“夸大妄想”的患者,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稍稍动动脑子就能做出惊天动地、影响全人类的大事件。
这2种患者往往接受过大量的过度夸奖,对外界的瞩目形成了叠加性心理渴求,他们内心深处有非常自负的一面,在情绪好时,容易远远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在这些叠加性心理渴求未修复之前,他们是“活在未来”的,如果跟他们说要认清现实、活在当下,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的。
另外,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及父母都非常担心复发,这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他们的头上,令人提心吊胆。
而且,他们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患者只接受国内外主流的精神科治疗,主要的病理性记忆得不到修复,治标不治本的话,复发的风险确实不小。
这时候你叫他们“别想太多,活在当下”,这基本等于站着说话不腰疼,连正确的废话都算不上。
对于有心理问题、精神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和家人,反复说“活在当下”真的没用。
只有掌握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具备真本事,帮他们解决现实难题,真正恢复心身健康。他们才能积极、理性地理解并做到活在当下。
03、进入生命阶段,超越“活在当下”的局限
即使是对于心身健康的人,我也不建议把“活在当下”当成人生信条!
因为这句话已经被很多人错误解读了,把“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脚踏实地”歪曲理解成及时行乐。
他们不想未来了,沉迷于吃喝玩乐,甚至是饱暖思淫欲,追求低层次的欲望满足与感官刺激。
说白了,这些人对自己的人生已经没啥追求的,一直停留在“生活”阶段,根本没意识到要进入“生命”阶段中。
此图为AI生成
而且,如果总是强调“活在当下”,不管是积极的理解还是消极的理解,都容易令人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更别说战略性思维了。
战略性思维——简单的说是指能看全局、看长远,有明确目标,能系统分析问题,制定根本解决方案的能力。
这种思维模式非常重要,它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以及是否能够成功,都有非常重大的决定作用。
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日渐强大,就离不开战略性思维的巨大功劳。
一个人如果有战略性思维,通常会目标清晰、眼光长远,并且能脚踏实地朝目标前进。他们既会展望未来,也会用未来指引现在,一步步向前走。
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活在当下,就完全忘记过去,否则,忘记意味着背叛!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日本犯下的南京大屠杀、哈尔滨731部队的行径,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民族心理伤痕!
唯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如果我们对敌人一味善良、正直,最终只会成为现代版的“农夫”,被毒蛇反咬一口。
所以,结合精准心理学的高效知识,对于过去、现在、未来更加积极、理性的态度应该是:
对于过去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如果接受不了3PT系统化心理干预,而那些伤害我们的人已经真诚地向我们道歉,并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那我们就要降低期望值,学会尽可能放下。
但同时,我们也要记住这些教训,反省自身存在的不足,让警钟在自己的内心长鸣,避免再遭受类似的伤害。
对于现在,我们确实不知道“明天”与“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那就积极努力地过好每一天,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
对于未来,我们要有憧憬,更要有长远的人生目标,这是我们现在努力、奋斗的方向标!
总之,在AI时代,我们既不能沉溺于过去的伤痕,也不应蜷缩于当下的心理舒适圈,更不可迷失于不切实际的未来幻想中。
对于过去,要清醒反省、改变提升;
对于现在,要积极、理性地把握;
对于未来,要懂得战略性地布局。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人生路上不断前进,让生命变得更厚、更深、更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