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5日,拥有南开大学博士后、厦门大学博士学历的国科温州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星星在工作中突发疾病,全力抢救后仍不幸离世,年仅37岁。今年8月9日,著名的哈萨克族歌手朴翔因心肌梗死猝逝,年仅35岁。近一段时间,中青年猝死的消息频传,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猝死定为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强调死亡是自然疾病导致的意外事件,而非外部因素如中毒或外伤。猝死的核心特征是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通常在院外或家中发生,抢救窗口极短 。我国每年有76万人死于猝死,大约每10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其中90%以上发生在医院外。40岁以下人群占总猝死人数 的40% 。近年来,中青年猝死呈现显著年轻化趋势,2023年较2015年增长2倍 。
一、青壮年猝死的原因何在?
国内近期研究报道显示,青壮年猝死的病因80%为心源性,即由心脏病引发,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猝死患者多有自己不知晓的器质性心脏病,常见有:
先天性心脏结构性异常:占青年猝死原因的30%以上,如 肥厚型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 冠脉先天畸形。
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主要有冠心病、 病毒性心肌炎和 主动脉夹层。尤其是 冠心病,近20年冠心病呈现年轻化趋势,30岁至40岁占心肌梗死总人群比例上升至43%。
青壮年猝死大多有急性触发因素,2020年中国急救医学期刊发表研究显示,一半以上青壮年猝死前有过于激动、劳累的诱因,其次为饮酒、饮食过饱、长期熬夜等。猝死的主要病理机制是过于激动、劳累或精神压力大,可诱导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剧增,引发冠脉斑块破裂、痉挛,电生理不稳定,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
二、如何预防与施救?
关于猝死,预防是关键,主要有以下措施:
1.主动防控疾病:青壮年人群特别有家族性猝死史者,应该进行 隐匿疾病筛查,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筛查心肌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糖尿病者,应每半年检查血脂、血糖,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家族猝死史者,还需进行猝死相关高危基因(如TPM1/MYH7基因)筛查;心肌病、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者,可植入除颤器; 高危人群应随身备药,如冠心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高血压备好尼群地平。
2.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规律生活,保证每天7至8小时高质量睡眠,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每周进行3至5次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大汗淋漓的强烈运动。
3.猝死前预警信号识别与处理:猝死前一周,特别是发生前4小时内,大多数患者有疲劳、反复胸闷、心悸、气促等不适,且症状往往较平日加重,应及时就地休息,服用备用的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并及时去医院就医。
猝死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CPR)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如果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采取复苏措施,很多人能挽回生命。由于90%以上猝死发生在医院外,院外急救关键是进行初级生命支持,即徒手进行心肺复苏(CPR)。
徒手CPR主要步骤包括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人工胸外按压。如果有2人以上在场,一个人马上实施心肺复苏,另一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如果只有一个人在场,则应先实施复苏,再拨打电话。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坚持持续地心肺复苏,直到医务人员到来。如果 公共场所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应立即取来,开机后根据语音提示操作进行电除颤。
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措施,挽回生命的机会很大。如果心跳停止4至5分钟后才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幸存的机会非常少;如果延迟至7至8分钟,救活过来的概率更低。因此,对公众积极普及急救知识,特别是掌握心肺复苏(CPR)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心肺复苏可增加猝死者2至3倍生存机会。发达国家心肺复苏知识人群普及率为30%至80%,而中国目前仅为1%至3%。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大力呼吁全民参与学习急救知识、普及CPR培训、掌握CPR技术,公共场所强制配置AED,让每个人都成为猝死第一现场的合格抢救人。
上一篇:日本国债为何被抛售?
下一篇:“再来一瓶”为何忽然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