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1939年1月1日,大众日报在八百里沂蒙创刊,发刊词中这样写道。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将这一磅礴宣言贯彻到底,一篇篇社论和文章,就是打击敌人的一发发炮弹,578位烈士用鲜血染成的“大众红”,是世界新闻史上少有的史诗级篇章。正如大众日报首任总编辑匡亚明在创刊七周年时所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大众报人而言,既是庄严的时代使命,也是对自身光荣历史与办报初心的回望与传承。8月6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纸上硝烟·一张报纸的抗战”系列报道,讲述一张报纸的抗战,也讲述一张报纸记载的抗战,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
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议员大会在莒南县李家桑园村召开
1943年8月12日,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第一届第二次议员大会在莒南县李家桑园村开幕。会场设在村后家庙新搭的草堂里,正值盛夏,200多名代表们常常是汗流浃背。
这天上午,朱瑞作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代表在会上逐条宣读了山东分局提出的《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即日后山东抗战民主总方针的“八一施政纲领”。读毕,他请大会对这一纲领予以讨论。在紧接着的十几天内,大会对八一施政纲领进行了充分讨论。
29日,大会即将表决通过。当讨论到第三条时,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作为共产党议员发言,语惊四座。
“八一施政纲领”第三条的第一款说的是“实行三三制,欢迎各党派、各阶层拥护抗战及赞成民主的人士参加政权”。
早在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党内指示。在政权人员分配上,明确规定了三三制的原则。三三制,即在政权人员构成比例上实行共产党员、党外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制度。三三制及三三制政权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具体运用,是党推进民主政治的一个创举。
《大众日报》在简约的报道中,十分生动地描述了萧华的发言如何语惊四座。
萧华说,“中国共产党从来是言行一致的,山东共产党对八一纲领是坚决彻底执行的。过去由于山东根据地尚在草创时期,基本群众尚未充分发动,党外人士尚有观望者,因而各地区人民多把共产党员送到领导机关里来,致本届参议员中共产党议员超过三分之一。但现在山东根据地已建树起来,群众已发动,党外人士政治积极性已提高,因此,为使山东民主运动进一步开展,山东分局特决定本会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党员议员退出,另选党外人士充任”。他当场宣布了王文、李林、徐元泉、杨涤生等25名退出本届议会的共产党员议员名单。
“去了这批力量岂不太可惜吗?”议员们震惊之余议论纷纷。议员杨希文乃起立发言:“分局此决定,表示了共产党实行民主的诚意,实无任感佩。虽然这二十五位议员对山东民主运动与本会工作都有很大贡献,一旦退出不免可惜,但是为了贯彻政权三三制原则,我们还是热烈拥护这一决定。”
全体代表遂欣然通过,接着退出的25位共产党议员代表杨涤生发言,表示坚决拥护分局决定,虽退出本会,但今后仍为山东民主运动而奋斗。他在发言最后要求大会允许退出议员立即退出议席。
全场突然静了下来,片刻掌声如雷鸣般响起,纷纷赞佩共产党行为光明磊落。在全体代表持久的热烈掌声中,他们列队离开了会场。随后,大会补选了缺额的党外民主人士。
这为山东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三三制”建设,树立了楷模。
1940年山东战工会成立后,即旗帜鲜明地宣示让人民群众享有政治权利,把按照“三三制”民主改造村政权列为行政工作的中心之一。
1941年前后,山东根据地有统计的71个县政府中,民选的县长占94%。此后,根据地的村级政权大都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产生了一批庄户县长、牛倌区长、长工村长。
民主选举中,不识字的农民创造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选举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豆选”。
大众日报报道莒南一个村子选举时,这样描写:“每个代表拿着七个豆,从十三个小罐前面走过,罐子上贴好了候选人名,反复掂量,六个豆子才算投进去了,还有最后一粒,在两个罐子中间考虑好久,才最后决定投到了其中的一个。”村民直接选举村政权,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一场深刻的政治变革。
经过两年的努力,到1942年底全根据地共改选8170个村。在改选以后的1942年反“扫荡”中,叛变投敌的现象完全绝迹了,95%的村庄能坚持工作,显示了村政改造的巨大政治意义。
而同时与之并存的日伪政权则日渐萎缩,国民党政权则无法立足。就在李家桑园的大会热烈召开时,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与其主力部队不得不撤出了山东。
李家桑园会议将山东战工会的名字改为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的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毛泽东高度评价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坚持敌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为民族伸正气,为全国做榜样”。
(于岸青,大众日报高级记者,大众日报社史陈列馆馆长)
上一篇:日本孩子为何缺乏自主学习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