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奔驰设计与吉利技术两张王牌,smart 在中国市场意外“失灵”了。
我们了解到,由于精灵 3 号、5 号销量失利,smart 已在今年年中大幅下调了今年的销量目标。作为补救策略, smart 会把下一款全新车型做得“更奔驰”。
转型路上的 smart 放弃了小车,但没有放弃可玩性。它希望在新能源市场做出一批不依靠小尺寸,依然能延续品牌理念的产品。定位或许没有问题,但其跨公司的协作模式,在尤其考验敏捷迭代、快速响应能力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很难击中目标。
文|邢芮芳
编辑|冒诗阳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01.
smart 驶入慢车道
今年第四季度,smart 将推出插混版本的精灵 5 号,与它的纯电版一样,新车在吉利湖州长兴工厂生产。按计划,这款车会在 9 月底前后量产(SOP)。
这是 smart 品牌的首款插混车型,也是一次迫不得已的补课。其赖以转型的纯电战略正遭遇挑战。2022 年至 2024 年,smart 一直保持每年一款纯电新车的产品节奏,历年分别推出了精灵 1 号、3 号和 5 号。
燃油车时代的 smart 是奔驰旗下著名的精品小车品牌,但到了新能源市场,smart 变大了。原因有两点,受限于电池体积,纯电车很难在做小的同时,保证优质的性能。smart 希望借势转型进入到更主流的乘用车市场,用奔驰的设计、品牌,加上吉利的智能化技术、工程能力,smart 集合两股东的优质资源重新定位,做新能源市场的高端品牌。
但在已上市的三款 smart 纯电车中,市场接受度最高的还是其中最小的一款。今年 7 月,精灵 1 号销量 2071 辆, 3 号、5 号的销量分别是 380 辆和 263 辆——尺寸越大,销量越难打开。
精灵 5 号是 2024 年 10 月推出的一款中型 SUV,也是进入最主流市场的一款车。当年底,smart 高层称这款中型 SUV 可以冲击月销万辆。但现实是,上市至今,该车月销量的峰值也只有 1091 辆,在去年 12 月。其余月份,精灵 5 号的销量在 200 到 300 辆之间。
连续两年,两款全新产品 3 号、5 号销量失利,smart 没有按照预定的节奏发展。去年 smart 的销量目标是 5 万辆,最终完成了 3.3 万辆。
我们独家了解到,今年初 smart 的内部销量目标是 8 万辆,但今年前 7 个月,smart 三款车合计销量约为 1.5 万辆。今年年中,smart 下调了这一过于脱离实际的销量目标,降幅在四成以上。
▍smart 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
销量进入瓶颈,很多节奏都要重新调整。今年 4 月,smart 高层对外透露,今年会将门店数量拓展到 240 家左右。但我们了解到,目前 smart 门店的数量约为 200 家。新店在开,但同时一些老的门店被淘汰。
smart 的转型之路,没有预期的那么顺利。一些人将精灵 3 号、5 号的失利,归结为尺寸过大,认为 smart 贸然进入主流市场,没有很好的承接燃油车时代的品牌价值。
但这并不是事实,smart 没有放弃可玩性,但它希望在新能源市场,找到除了小尺寸外,品牌理念的另一种实现方式。
02.
走错场地的大玩具
有接近吉利研究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插混版精灵 5 号是去年夏天启动的项目,是在这款车的纯电版本开发接近完成后启动的。因为有纯电版做铺垫,插混版的开发周期得以缩短。到今年 9 月底量产,新车的开发周期实际只有一年多点。
在所处的新能源中型 SUV 市场,插混或增程车的成功率远高于纯电车。但 smart 没有选择从插混切入,而是在纯电推出近一年后,再去补充插混版本。如今,插混版的精灵 5 号将面临一个完全红海的市场,对手数量多、价格低,尺寸更大。
一位接近 smart 的负责人告诉我们,问题出在产品,而非定位。smart 对精灵 5 号原本的定位是 “大玩具”,目标用户是一线城市里的年轻人,他们热爱户外生活,需要一款好玩的、精致的,不用过分在意实用性的车。
因此精灵 5 号做了方盒子,这种造型风阻大,会让电耗变高,但好处是会使外观更酷。它的产品属性选择了轻越野,配备车顶平台、侧爬梯、侧踏板、车尾小书包等很多选装件,可以融入到露营等很多户外场景中。
如果精灵 5 号能够实现自己的产品定位,那么它的确是一款适合做纯电的车,主要使用场景城市近郊出游,不需要考虑远距离出行。但问题是,最终这款车的用户大部分是中年男性,覆盖到的是二三线城市的家用市场,这款车的很多项设计,反而变成了不宜家用的产品劣势,包括从纯电切入的设定。
精灵 5 号没能打动目标用户,原因是价格高、设计不够极致,且营销渠道难以触达。这款车的定价在 22 到 38 万元之间。设计实现上,实车与设计图差异较大,整个车身姿态都没有保留。
▍精灵 5 号设计前后对比
上述 smart 负责人告诉我们,市场上与精灵 5 号想做出的那种感觉相似的产品,是奇瑞 iCar 的 V23 ,虽然这款车的价格只有精灵 5 号的一半,但造型、可玩性等特点都更为彰显。目前 V23 的稳态月销量是 4000 到 6000 辆,是精灵 5 号的十多倍。
“大玩具” 的产品定位,实现起来极为考验设计,很多用户认为精灵 5 号做得不够极致。虽然 smart 的资源背景够强,品牌的设计团队仍然由奔驰主导,负责精灵 1 号、5 号的设计总监是 Kai Sieber,在奔驰体系有着超过 12 年的工作经历。
可对于一款车,决定设计的有时不只是设计师,需要与商品企划、工程师、生产等职能反复切磋,但 smart 的设计决策中枢远在德国,降低了沟通效率。
虽然 smart 在中国设有产品企划等部门,建立了一套从中国用户搜集反馈、改进产品的机制。但产品的设计由奔驰在德国的团队负责,工程和制造由吉利负责,smart 中国团队的话语权并不大。在这种冗长且复杂的跨国协作机制下,一款新车,最终得由分属在两个不同国家、不同公司的团队来磨合。
smart 品牌全球公司 CEO 佟湘北曾在今年上半年对外表示,品牌的目标是中国、欧洲、其他市场的销量比例达到 5:4:1,中国市场占比最高。
但 smart 跨国别、跨公司的协作模式,在敏捷迭代、快速响应的中国市场,始终难以融入。
03.
优化产品、营销
精灵 1 号是 smart 的高光产品。2022 年上半年,这款车被作为了 smart 品牌转型后的首发产品,新车上市后,月销量很快爬坡至 4000 辆以上。
彼时,纯电车的月销量普遍还很小,即便是来自新势力的明星纯电车型,月销量往往也只有 5000 辆以下。精灵 1 号的月销量在 2023 年 3 月接近 6000 辆,比当时大部分新造车的纯电产品都高。那时精灵 1 号还是一款售价 18 万到 22 万元的车。
到现在,虽然精灵 1 号的起售价下调至 15 万元区间,月销量还是降到了 1000 出头。竞品变多了,一位接近 smart 销售体系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竞品小车赛道涌入了蔚来萤火虫、领克 Z20 等产品,甚至吉利星愿、比亚迪元 UP,也在不同价格带上,分散了精灵 1 号的用户群。
如果用户数量能够轻易流失,问题往往出在品牌、产品上。smart 开始重新做品牌建设,并在新产品上发力。
今年 smart 会推三款 BRABUS,一款是 4 月上海车展上市的精灵 5 号 BRABUS 性能版,第二款在 7 月随新款精灵 3 号同步推出。本月底的成都车展上, smart 还会推出新款精灵 1 号的 BRABUS 版本。
BRABUS 是全球知名的德国汽车改装品牌,与奔驰、smart 长期合作。他们会在改装时不惜成本的追求极致性能,从排气管到原厂的内饰设计,有时全部都换掉。也正因此,大部分 BRABUS 改装车的价格高昂。
有接近 smart 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精灵 1 号的高性能版是 “最便宜的 BRABUS”。推出 BRABUS 版本能拉升品牌调性,这是 smart 现在所需要的。但这更像是一次品牌形象的急救,而非对产品开发体系的根治。
为了中国市场,smart 还做了很多调整。比如国内售卖的 smart 精灵系列会在 B 柱上加一个奔驰的星标,全球其他市场都没有。
▍smart 车身上的奔驰标
按照此前披露的规划,smart 的下一款新能源车是精灵 6 号,会在明年推出。这款车预计基于吉利 PMA 2+ 平台打造,与极氪的 007 等产品同平台。
虽然经历了 3 号、5 号的失利,但 smart 没有选择退回小车市场,而是继续在产品上下功夫。
一位接近 smart 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精灵 6 号会是迄今为止 smart 品牌,“奔驰” 含量最高的一款车。这无疑是 smart 为挽回品牌竞争力与市场信心,所下的一次重注。
然而,中国市场的对手们已在以月为单位迭代功能和产品,smart 漫长的跨国协作链条,依然可能让 “奔驰设计” 从优势变成包袱。相比于提升精灵 6 号在上市之初的竞争力,smart 更需要沉下心来,构建一套深入本土的产品研发与决策体系。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