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续则转向索尼——入手了价格更贵的PlayStation3,一头扎进《战神3》和《天剑》的世界里。那段日子,我几乎忘了家里那台积灰的Xbox360(当然,后来还是交了会员费,直到成熟的RGH自制系统出现);但如今回头看,那或许是游戏史上最美好的时代。
我并非戴着怀旧滤镜说这番话,而是结合当下游戏行业的现状——不可否认,我们都经历过更精彩的游戏岁月,而其中,再也没有哪个时代能比PS3/Xbox360的“第七世代”更耀眼。
那个时代,游戏行业堪称“完美和谐”
为何PS3/Xbox360既能让人感到亲切熟悉,又能带来颠覆性的突破?答案在于它精准踩中了两个时代的平衡点:我们仍能感受到PS2式游戏的熟悉质感,却又因高清技术的加入,解锁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是主机迭代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启动PS3那流畅的十字媒体栏(Cross Media Bar)或Xbox 360的刀锋界面(Blade Interface)时,仿佛置身未来。
设备本身充满了新鲜感与科技感,那游戏内容呢?它们延续了PS2和Xbox时代经典主机设计的基因——PS2让3D游戏逐渐走向成熟。在这一代,开发者有了更大的野心,游戏画面与细节也打磨得更加精致。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每款游戏,本质上都保持着“拿起就能玩”的纯粹体验。
不过,真正让PS3和Xbox360大放异彩的还是游戏本身:那时的流程很简单,插入光盘,顶多安装一个小型数据包,就能立刻开始游戏。第一次插入新游戏光盘,从不需要等待50GB的更新补丁;但当游戏启动的瞬间,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这就是全新世代的体验。《战争机器》《神秘海域》《战神3》……每一款都画面惊艳、让人叹为观止,而且无需依赖服务器、更新或补丁,随时都能享受纯粹的游戏乐趣。
那是单机游戏统治世界的最后时代
这点其实无需过多解释。拥有PS3和Xbox360的日子,是我们经历过的最后一个真正的单人游戏黄金时代。彼时,《上古卷轴4:湮没》推出了“马铠DLC”——这个付费DLC后来成了游戏行业商业模式转变的导火索,但当时这种“付费追加内容”的趋势尚未蔓延开来。那是全程联网还未成为标配的时代,是战斗通行证(Battle Pass)还没变成吸金工具的时代;那时,一款游戏的好坏全由战役模式决定,而那些战役,每一个都堪称史诗级。
《神秘海域2》重新定义了游戏的电影化叙事,就像一款能亲手玩的好莱坞大片;《合金装备4》为Snake漫长而传奇的主线剧情画上了宏大的句号;即便PS3到了生命周期的末期,顽皮狗还交出了《最后生还者》这样的神作——这款游戏至今仍是史上最伟大的单人游戏之一,也有力地证明了单人游戏过去、现在、未来都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就连《光环3》,即便成了全球最热门的联机射击游戏,也依然为玩家带来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单人战役。
更重要的是,那时买一张单人游戏光盘,就意味着“拥有了全部”——无需服务器验证,不用担心服务器关停,更不用焦虑游戏某天会从商店下架、再也无法游玩。你买的游戏,永远属于你。反观如今,太多单人游戏需要频繁的版权验证,甚至强制要求全程联网,实在令人懊恼。当然,PS4和Xbox One时代也有不少出色的单人游戏,但那种跨世代飞跃的震撼感,远不及第七世代开启时那般强烈。
联机游戏虽刚刚兴起,却满是纯粹与初心
《使命召唤:现代战争2》和《光环3》的游戏大厅,就是主机联机时代的巅峰。
单人游戏称霸的时代,并不意味着多人游戏没有活力——恰恰相反,第七世代是联机游戏在玩家心中真正觉醒的时期。那时,每一款带联机功能的游戏,都像一次全新的探索,而非重复换皮的例行公事。诚然,PS2时代的《生化危机:爆发》《最终幻想XI》就已有联机的尝试,但直到这个世代,联机游戏才真正“活”了起来。我终于进入《战地》(Battlefield)和《现代战争2》的游戏大厅,或是《光环3》的自定义对战——对我来说,每一次进入都像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让我终于觉得家里那台单65nm的Xbox360没白买。
当时的“派对语音聊天”(Party Chat)功能还是个新鲜事物,能在游戏里和朋友聊天,而不是对着电话听筒说话,这种体验简直太棒了。我想说的是,那时的多人游戏,还没有沦为无休无止地刷等级,没有被“战斗通行证”绑架,更没有被增值交易裹挟着强行推销皮肤。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一切都充满新鲜感,技术与体验的平衡恰到好处;只可惜,后来的联机游戏逐渐走偏,陷入了不断复制自己、却越做越差的怪圈。而PS3和Xbox360的时代,正是联机游戏最纯粹的样子——或许它不够完美,服务器容量、匹配机制还在摸索阶段,但那份发自内心的探索欲与快乐感,再也找不回来了。
那时还没有资本对游戏的压榨
PS3时代之所以被视作最后一个黄金时代,最大的原因或许是:那时的游戏,还没有被资本对玩家活跃度和留存率的执念所绑架。当然,这些指标一直很重要,但在第七世代,PS3和Xbox360的游戏设计,核心目标并非让玩家为了一个限定皮肤而无限刷进度,也不是把游戏变成上班打卡,逼玩家每天登录领奖励。那时驱动游戏创作的,是开发者想讲好一个故事、想打造一个鲜活世界的初心。
单看PS3平台:我们迎来了3款《神秘海域》、2款《声名狼藉》;而到了PS4时代,这个系列只推出了2款新作品,其中一款还更像大型DLC。那时玩家对游戏的期待很简单——好玩就够了,而非追求必须体量巨大,或者必须颠覆过去。因此,开发者能更高效地产出优质新作,玩家也不会抱怨游戏玩法雷同——因为每款新游戏里,都能看到创新与创意的闪光。即便有DLC,也多是诚意满满的扩充内容,比如《荒野大镖客:救赎》的《亡灵梦魇》(可惜当时没有那么多官方中文版)。
数字游戏兴起,但实体光盘仍是主流
我永远偏爱实体游戏,但遗憾的是,时代潮流正与之背道而驰。数字游戏正缓慢却坚定地占据主导地位,如今甚至有不少大作直接跳过实体版,只在数字商店发售,更有任天堂那种侮辱玩家的实体“密钥”。而在第七世代,PSN和XBLA的出现,其实为独立游戏提供了绝佳的成长土壤——《心灵杀手》《风之旅人》这些神作,都是我花一顿烧烤钱就能买到的快乐。
即便如此,那时实体光盘依然是主流。没有什么比拆开新游戏包装更让人兴奋的了——像小孩子拆开新玩具。如今的数字商店确实方便,却少了那份仪式感,显得冰冷而单调。
我不想成为怀旧的老顽固
我知道,上述这番话听起来可能就像个“喋喋不休的怀旧老顽固”。但客观来说,第七世代的PS3与Xbox360,的确代表了游戏行业的巅峰水准。那个时代,我们终于把3D游戏打磨到成熟,打造出一个个精美宏大的开放世界;电影化叙事找到了自己的节奏;联机游戏虽是新生事物,却让人甘愿为之投入无数时光。每一个环节都恰到好处,仿佛21世纪初的那部经典电影《完美风暴》。
如今的游戏行业固然有诸多进步,但回望过去,那时的创意还未被资本所束缚,仍在自由生长。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其实都能感受到那种魔力——每一款新游戏的发售,都像成了整个游戏圈的焦点。只是那时的我们不曾察觉,如今再回头才明白:原来那段日子,就是游戏史上最后一个真正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