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的本名是成器,他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在李旦第一次登基时,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然而,李旦的统治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很快就被迫退位。时隔不久,李旦再次成为皇帝,然而这一回,皇太子的身份却并非由李宪所继承。彼时朝中对于太子人选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不同派系各自支持不同的人,有支持李宪的,也有支持李隆基的声音。在这样复杂的局势下,李宪做出了一个颇具远见的决定,主动将储君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李隆基。这一让步最终促成了唐朝鼎盛时期的到来,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而李宪也因此赢得了“让皇帝”的美誉。
设想一下,如果当初李宪没有选择让出皇位,而是坚持做皇太子,那么历史会有怎样的不同?作为嫡长子和曾任皇太子的李宪,继承皇位无疑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可现实是,李宪的内心深处是否真的渴望成为一位无忧无虑的王爷?这样的假设恐怕无人相信。实际上,李隆基当时的表现让他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功劳不可小觑。若没有李隆基的支持,李宪甚至连李旦重新登基的机会都难以保证。正是李隆基在李显去世后,发起政变,支持李旦重掌大权,才使得后来的局面得以形成。
这种局势和李渊父子当初所面临的极其相似。如果朝廷选择了李宪为皇帝,他能否赢得整个朝臣的拥护呢?李隆基会如何反应?假如他采取类似李世民的手段,发动政变,那李宪的处境将会岌岌可危,谁也无法预料结果会是怎样。李宪心里非常清楚,如果选择坚持自己的意愿,往后的结局可能不会乐观。
另外,当时太平公主权势滔天,她的野心足以与早年的武则天相提并论。如果李宪真的继承了皇位,如何制衡太平公主的权力同样充满了未知。可以说,彼时的政局并不明朗,外表虽然平静,实际上暗潮汹涌,暗藏着诸多不确定性。更何况在李显在位时期,韦后专权,整个朝廷一片混乱。李旦接班后,支持李隆基的士人和功臣纷纷站了出来,他们将荣华富贵与李隆基的成功紧密相连,这种力量更是让李宪不得不权衡思考自己的选择。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不一样的历史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