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多个来自欧美国家的天文学家联名向联合国提交建议书,要求中国“天眼”——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暂停运行,避免引发潜在的地外风险”。
这份看似“为了全人类安全”的建议一出,立刻在国际科研圈炸了锅。被动接收信号的望远镜,怎么就成了“外星人定位器”?更让人疑惑的是,天眼不仅没发射信号,反而是全世界最安静的“耳朵”。那这场联合“请愿”,到底是担心外星人,还是另有隐情?
中国“天眼”能引发国际震动,不是因为它造得大,而是因为它实在太能干。137亿光年外的信号都能听见,脉冲星发现量全球第一,巡天速度超过美国老牌望远镜10倍,灵敏度比德国波恩望远镜高出一个量级。用西方媒体的话说:“它不是望远镜,是宇宙监听器”。
从2016年落成到今天,FAST已经发现超过1000颗脉冲星,占全球总量七成以上,还帮助科学家绘制出银河系中性氢的分布图,这些数据直接打通了研究暗物质和宇宙起源的关键路径。这不是“看热闹”,而是“改剧本”。
而剧本的主角,长期以来从来不是中国。西方对科学话语权的把控,是建立在技术垄断和资源分配上的。当年南仁东提出建造FAST时,欧美科学界一片冷嘲热讽,连国际资金合作都被冷处理。
等到望远镜真建成了,却变成了一种“威胁”要被关掉,这种“双标”,让人不得不多想。“天眼”的能力越强,对旧秩序的挑战就越大。
联合国收到的这份“建议书”,打着“全球安全”的旗号,核心焦点是中国天眼可能“引发外星文明关注”。听起来像是科幻片的情节,仔细一看,却漏洞百出。
FAST并不主动发射信号,它只是静静地接收宇宙中的无线电波。相比之下,美国的旅行者号早在几十年前就“带着地球地址”飞出太阳系,NASA还主动发射过地外文明信息包。那怎么没人叫停过他们?换成中国搞科研,标准立马变了。
更有甚者,有些智库把“天眼”描绘成“军民两用设施”,暗示它可以侦测隐形战机,甚至监听卫星。这种说法不仅缺乏技术依据,还把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基本原理都抛在脑后。从生态破坏、噪音干扰,到“可能引发外星人注意”,这类质疑的共同点是:说起来吓人,查下来没事。
事实上,FAST设有5公里电磁静默区,运行时间也仅限于特定时段,还和中国航天部门协作避开卫星频率。连当地的手机信号都被管控,哪来的“泄露”?这不是安全担忧,这是意识形态下的“科技焦虑”。
另一个争议点,是“数据归属”。一些西方学者认为,FAST的观测成果应该面向全球开放——听起来很合理,但“共享”的定义,是不是也该对等?中国每年将10%的观测时间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参与的团队中既有德国的射电脉冲研究组,也有美国的引力波团队。
但反过来,很多欧美国家的天文设施对中国团队却设置各种限制,甚至在学术合作上设置“技术出口”障碍。还有国家提出要求:天眼的设备能不能“技术转移”一下?澳大利亚甚至提出,希望共享FAST的核心反射面技术,用于自己的天文工程。
表面是合作,背后却是赤裸裸的“你出力,我收果”。科学无国界,科研设备却有国籍。当发展中国家终于建起一座世界级科学设施,西方的第一反应不是祝贺,而是担心“控制权旁落”,这才是真正的“心结”。
很多人以为天眼只是科研装置,其实它已经成了科技+经济+国家能力的三重引擎。天眼每天处理的数据超过30TB,依托的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平台“神威·太湖之光”。这些算力不仅支持天文观测,还被用于气象预测、地震预警、AI模型训练等领域,科研成果已经“下凡”变成民生工具。
同时,天眼建成后带动了贵州周边旅游业爆发,年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昔日的贫困县变成了“科普+生态”热土,旅游收入增长300%。这不是“天眼看宇宙”,而是“天眼带全村”。
而在国际合作层面,FAST参与了黑洞成像项目,是首个由发展中国家主导的重大天文成果平台。它不仅代表中国,更是全球南方国家科技崛起的标志。这就是为什么,有人怕它。
这场围绕FAST的国际风波,说到底,是一次“科技话语权”的洗牌。中国“天眼”不仅重新定义了望远镜的天花板,也打破了谁能“听见宇宙”的垄断幻想。
那些要求关闭“天眼”的声音,或许表面上在谈安全,实际上是在谈控制——控制科技影响力的扩散,控制知识的出口权,控制未来太空叙事的主导权。
但宇宙不会选边站队,科学也不应画地为牢。天眼睁开了,看到的不只是星辰,还有一个国家在科技上的集体跃迁。谁能代表地球文明回应宇宙,还得看谁敢走得更远、听得更深。关不掉的,不是设备,而是时代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