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院士为何能招摇撞骗多年?
创始人
2025-08-06 15:00:26
0

撰稿/刘辰(媒体人) 编辑/马小龙 校/陈荻雁

▲左一为阮少平。图/澎湃新闻视频截图

近日,一名声称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男子引发质疑。据澎湃新闻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这一身份系伪造。

报道显示,阮少平打着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旗号,已在教育界游走多年,不少中小学“中招”。近年来,其曾在多省区公开露面,至今年7月仍有活动。2024年9月,阮少平还曾受聘为广东一所小学的课程导师。

对此,一些网友疑惑,信息时代核查一名院士的身份,并不算难,那么,相关学校和机构在聘请相关人员担任课程导师、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时,为何不对其身份进行核查?学校的上级部门,为何也未曾发觉其间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追问。

事实上,假院士能在教育界游走多年,招摇撞骗而未被戳破身份,表明当前部分学校依旧存在“追名逐利”的浮躁校风、学风:学校想聘请院士这样高级别的专家做顾问,提升学校声誉,而不法分子则看准这一点,投其所好包装身份。

对此,不仅要对假院士打假,追究其招摇撞骗的责任,还要反思当前学校办学中存在的“唯帽子”情结。

据报道,一所涉事学校的工作人员称,阮少平等人跟学校内部人员相识,当时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学校的,不是学校专门邀请的。但在不少网友看来,这一回应经不起推敲。一名“院士”如果仅以朋友身份到访,学校为何还要发报道,并聘请其担任课程导师?这明显是工作关系,学校如此回应,有推卸责任之嫌。

对一所学校来说,聘请专家担任学校顾问、课程导师,邀请专家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并非小事。如果不核实其身份,仅因学校内部人员认识,就认定其身份并聘请,这是极不严肃的。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学校还进行了公开报道,而报道后,上级主管部门也未对此提出质疑。从学校角度看,聘请了一位“大人物”担任课程导师,邀请到一位大家出席开学典礼,这是很有面子的事。对此进行报道很正常。而报道后,当地教育部门对学校聘请院士一事加以关注几乎是必选项。

但从现实情况看,似乎所有人都相信学校聘请的、邀请的就是院士,鲜有人去求证,他是不是披了一层“皇帝的新装”。 这也折射出当前存在的迷信“帽子”倾向。起码从结果看,当地教育部门与学校均把这当作了工作的成绩。

然而,这样的做法,会让学校的报道反过来为假院士背书。于是,假院士凭这些“证据”混得风生水起。

2023年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学部和学术团体、学术期刊以外活动。按照这一规定,就是“真院士”,到中小学参加活动,也不能冠以院士名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院士头衔回归荣誉,并破除“唯帽子论”。

而这也再次警示,办学要脚踏实地,不要搞花架子。学校聘请校外专家,发挥专家引领作用,不能追名逐利,做形式主义表面文章,而是要强调实际效果,要聘请真专家,真正发挥专家的作用。就此去看,这起假院士事件,无疑需要涉事学校、当地教育部门深刻反思。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敬爱的党组织:  三月上旬,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以下是我对于两会学习的思想...
实控人将发生变更,河化股份8月...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8月6日晚间,河化股份(000953)披露公告称...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两会... 敬爱的党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公共讨论的民主平台,集合代表委员及公众的智...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来源:新华日报) □ 孙莉梅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主导到...
关于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尊敬的党组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拉开帷幕。俞正声主席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