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35岁浙大博导坠亡:寒门逆袭之后,为何是学术体制的“非升即走”?
创始人
2025-08-06 14:01:05
0

8月5日,网传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35岁的特聘副研究员、博导杜老师,4日从高空坠落,送医不治身亡,媒体报道也间接证实了。

“痛心疾首啊!老农民一个月100多块钱,七八十岁还下地干活养活自己;老工人退休金一两千,无怨无悔活到老。反倒是高学历的年轻人,初高中跳、大学跳、博士跳,连功成名就的教授也要跳……这世道到底哪儿出了问题?”,不少网友痛心疾首,发出追问。

杜老师的履历,是一部典型的寒门逆袭史:浙江工业大学机械本科,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博士,本校博士后,2020年留校任教。短短五年,从青涩学子到带博士生的导师,这是妥妥的寒门逆袭典范。他研究果蔬采收机器人、设计仿生软爪,在学术会议上意气风发,夏令营里被学生围着喊“营长”。

可如今,所有荣光被浓缩成社交平台上猜测的文字:“听说是因为考核没过”“也有人说是感情问题”。校内知情者透露,他2020年入职的特聘副研究员岗位尚未进入“非升即走”赛道——这意味着还有至少一年才到考核期,且特聘岗的终极目标是通过考核晋升“百人计划”,不是直接解聘。 但35岁是申请基金的年龄红线,也被网友提及。

令人窒息的是,当媒体致电学院求证时,只换来“暂不对外回应”几个字;工会的回应是“暑期不便回答”,仿佛一条生命的消逝只是行政日历上被折叠的琐事。

我们惋惜的是被扭曲的学术生存逻辑。当农民在土地里刨食时,学者在实验室里燃烧脑细胞。前者肉体劳苦却心灵踏实,后者头顶“博导”光环,却在“非升即走”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下活得像个知识佃农——哪怕杜老师还未走到考核关口,整个体制散发的焦虑早已浸透每个毛孔,但多少人敢公开说一句“我撑不住了”?

我们不解的是精英群体的脆弱性悖论。他明明手握改变农业的机器人专利,能教博士生推导复杂公式,却解不开自己生命的方程式。网友感慨:“从浙工大到浙大博导,多少汗水和坚持才走到这一步?”可正是这种“奋斗神话”绑架了他——当学术理想被量化成影响因子,创造力被压缩成考核表上的红章,连跳槽或创业都成了“认输”。 一位青椒苦笑留言:“在名校,失败是种传染病,没人敢承认自己病了。”

我们佩服他的坚韧,却更痛惜系统对坚韧的透支。当学术圈沉迷“戴帽子”“抱大腿”的生存游戏时,那个在永康学术论坛上侃侃而谈的青年学者,早已被压弯了脊梁。 可悲的是,高校心理咨询室的门永远敞开着,走进去的教师却寥寥无几——精英身份的体面,成了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牢笼。

此刻,追问具体死因已不重要。真正需要解剖的,是让35岁博导走向绝境的三个原因冷门学科研究者被迫追热点,教学贡献在考核表上权重为零;国家级课题申请卡死35岁门槛,而博士毕业普遍已超30岁;心理问题被污名化,“非升即走”失败者连体面退场通道都没有。

杜老师的悲剧撕开一道血淋淋的口子:我们的教育能培养出攻克技术难题的科学家,却教不会他们如何与世界和解;985高校的实验室堆满精密仪器,却容不下一张释放压力的躺椅。

是时候给青年教师减压了!请给学者“失败的权利”:延长考核周期、设立教学型职称通道,让研究果蔬机器人的不必改行搞人工智能;请给生命“呼吸的空间”:将心理咨询纳入教师福利,定期匿名筛查心理状态,别让天台成为最后的避难所;请给公众“透明的真相”:校方应建立危机响应机制,用权威信息替代“暂不对外”的冷漠。

科研不再以生命为代价换取进步,愿悲剧不再发生。

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欢迎理性留言讨论。

信源:极目新闻等媒体

(图源网络,侵联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学习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敬爱的党组织:  三月上旬,我认真收听收看了本次“两会”的新闻专题报道,以下是我对于两会学习的思想...
实控人将发生变更,河化股份8月... (来源:北京商报)北京商报讯(记者 马换换 王蔓蕾)8月6日晚间,河化股份(000953)披露公告称...
最新或2023(历届)党员两会... 敬爱的党组织: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其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公共讨论的民主平台,集合代表委员及公众的智...
数字化转型推动教育管理决策优化 (来源:新华日报) □ 孙莉梅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教育管理正经历着从经验主导到...
关于最新或2023(历届)全国...   尊敬的党组织: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今天在北京拉开帷幕。俞正声主席在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