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林铃锦】
又是一个3:0。
8月2日晚的苏超第八轮赛场上,南通队在镇江体育会展中心球馆干净利落地取胜。续写不败战绩后,“江海之城”南通稳居苏超十三队榜首,再一次证明新晋“南哥”名号无可争议的含金量。
绿茵场上南通球员自信从容、难求一败的身影,恍惚间,令江苏观众回忆起当年在考场上同样被南通学子“支配”的恐惧。
因波涛阻隔、滩涂环绕,南通也曾长期在“大江之委海之端”默默无闻,何以今日“文体两开花”,风光无两?
“南哥”的故事要从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讲起。
“状元实业家”张謇微信公众号“南通史志”
光绪二十年(1894年),岁在甲午,新科状元张謇随着文武百官迎接慈禧车驾回鸾。是日,暴雨倾盆,路面积水一二尺深。跪在路旁等候多时,雨水打湿张謇顶戴上的红缨,不住鲜红地滴在面前。终于,玉辇疾驰而过,车中尊贵的慈禧老佛爷却连轿帘也没掀起一下。
车驾远去,望着身旁八旬老臣张之万长跪后,在众臣搀扶下艰难起身的佝偻身影,张謇长叹一口气。
“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这场暴雨,浇灭了张謇在官场大展宏图的雄心壮志。
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举国之力辛苦经营的北洋舰队葬身大海。
战败后,《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在通州(今南通)守制的张謇在日记中写下 “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的血泪词句。
考虑到《马关条约》中有允许日本人在内地设工厂的条目,署任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计划抢在日人之前“设厂自救”,于是上奏在长江南北兴办工厂。张謇也被委以“总理通海(今南通、海门)一带商务”,这是他办厂创业的起点。
南通地处长江口北岸微信公众号“南通狼山森林公园”
彼时长江入海口的南通,还只是“大江之委海之端”的盐场与土布之乡,滩涂茫茫,闭塞无名。但在张謇眼中,这片“高天大海间的荒滩”,恰是践行“实业救国”理想的试验场。纵然是状元出身,他仍决心与“四民之末”的工、商为伍,将毕生功业镌刻在这座江北小城的土地上。
开工一年后,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到1922年张謇70岁时,大生集团4个纺织厂,资本已达900万两白银,有纱锭15.5万枚,占全国民族资本纱锭总数的7%。
“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事农,本末不备。”张謇的目光并未局限于厂房。为保障棉花原料的稳定供应,他转而大力开辟原棉生产基地。原淮南盐场广阔海涂滩地上掀起了垦殖大潮,十数年间涌现了40多个农垦公司。通过大规模的废灶兴垦、改良土壤、兴修水利,引进驯化良种,广植棉花,使淮南垦区形成了我国早期最大的集中产棉区。
为打通物流,他筹建以通州为枢纽,以航运为主的交通运输业。这一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不仅便利了大生各企业间的运输,节省了运输费用,还有力地促进了通海地区、苏北及上海之间的贸易往来,缩短了产品流通和信息反馈的周期,使大生企业在对外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张謇用了20多年时间,为适应大生棉纺业的需要,先后创办了棉纺、农垦、盐垦、机械、电力通信、交通运输、金融外贸、房地产、文化等企业数十家。
今日大生集团的智慧纺纱工厂是中国智能纺织的新典范中国证券报
南通城内外,一个以棉纺织业为核心良性循环的产业网络,在江海之滨悄然成型。
与实业同样影响深远的,是张謇“父教育、母实业”构想。他认为,教育须以实业为基础,实业发展了,教育资金才有保障。以教育改良实业,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从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他说服股东把大生纱厂每年1/14的利润投入教育,并通过个人捐资、设立教育基金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为教育事业筹措资金。
张謇所办的教育突破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藩篱,强调学以致用,其所兴办的学校纵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横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建构起南通地区层次递升、门类齐全,且趋于完整的大教育体系,所办学校之多,成效之卓著,影响之大,前所未有。
南通大学始建于1912年,源自张謇创办的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和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南通大学网站
从1904年张謇在家乡创办常乐第一初等小学算起,到1926年筹办最后一所小学扶海小学为止,他为南通教育身体力行了近30年,以平均每年超十所的惊人速度,共创办中小学校近350所,使南通的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1916年江苏省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的13.36%,而南通地区1903年至1920年入学儿童占学龄儿童的32%,远远超出了江苏的平均水平,并领跑全国。
直到今日,南通市的基础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地位,南通市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省处于领先位置,2018年高考本一、本二录取率高达92.45%。至2023年底,从南通的学校先后走出54名两院院士(学部委员),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2人。
“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今日教育优质均衡的“南通现象”,根基早在百年前已经筑牢。
今日南通“体育之乡”的美誉,同样离不开张謇。他认为,真正有用的人才,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十分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
1917年,张謇与其兄张詧捐资举建了完全公益性质的南通第一公共体育场,可开展足球、网球、篮球、乒乓球等运动。1922年,张謇70岁(虚岁)生日时,他将南通中等以上学校师生敬赠的钱物捐出,又在城南修建了南通第二公共体育场。南通作为一个县,拥有两个公共体育场,这在当时全国1700多个县中是独一无二的,南通体育事业的发展也因此领跑全国。
南通民间的体育风尚一直延续至今。2023年底,全市有体育设施(场地)2.94万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2.94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23平方米。
南通籍奥运冠军陈玘扬州大学网站
截至目前,南通已培育出世界冠军24人,共夺得世界大赛金牌258枚,其中三大赛金牌111枚。2024年12月,南通市被评为全省唯一“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共建城市。获此殊荣的城市,全国仅有保定、温州、安化、南通四座城市。
实业与教育相继有所成之后,为进一步启迪民智,张謇于1905年自费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所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的博物馆事业也发祥于此。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写了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参访南通博物苑的过程中,游客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增长科学知识,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写的对联张华著《张謇传》插图
张謇对南通的现代化改造远不止于此。1906年,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建立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测候机构,并于1916年创办军山气象台,为国内培养了一批测候人才。1911年,为改善医疗条件,张謇引进完备的设施,创办通州医院。为了改良戏剧艺术,移风易俗,他于1919年创设倡导先进文化的“更俗剧场”。
为“弥缝其不及者”,张謇在南通陆续创办了育婴堂、公厝堂、养老院、残疾院、贫民工场,以及收留流浪乞丐的“栖留所”,助其自食其力,南通也成了当时国内唯一街上没有乞丐的城市。
1926年8月初,发着高烧的张謇冒着酷暑,带病察看长江保坍工程进展。随后,他因病情加剧卧床不起。20多天后的8月24日,这位为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呕心沥血,为家乡南通劳累一生的老人溘然长逝。
他常自勉:“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
在《致各省教育总会发起词》中,他说:“谋一国之事,须有世界眼光,谋一省之事,须有全国眼光,谋一县之事,须有一省眼光”。
在故土南通,他不仅以超越一省的眼光谋划、力行,还以超乎时代的远见与勇气,将落后闭塞的江海之隅,打造成“中国近代化的范本”。
孙中山1922年在上海会见张謇之子张孝若时,一再问候张謇,并谦虚地说:“我是空忙。你父亲在南通取得了实际的成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曾说:“讲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南通博物苑时说:“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造福乡梓,帮助群众,影响深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事迹很有教育意义。”
南通濠河是国内保留最为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护城河。濠河风景区网站
如今,漫步濠河两岸,南通博物苑、五公园、伶工学社,还有数不清的大小校舍,南通遍布张謇一生功业的无声纪念碑。
主要参考资料:
张华:《张謇传》
张孝若:《张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