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罗斯国防部宣布成功占领了顿涅茨克州的恰索夫亚尔。对于长期关注俄乌战争的网友来说,恰城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恰索夫亚尔位于顿涅茨克的高地带上,周围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它的西面是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东面则是北顿地区。南侧则是阿特木斯克、苏勒达尔和塞弗尔斯克这条战线。恰城更是连接多个关键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这使得它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在瓦格纳集团攻占阿特木斯克时,恰城也一度引起了外界的关注。乌军在阿特木斯克的战役中,曾经集结了大量部队,并通过恰城中转,将其兵力运送到阿特木斯克前线进行作战。恰城的战前人口大约为12000人,甚至在乌克兰独立之前,人口一度接近20000人。这个城市四周被茂密的林带和工矿区包围,地势较高,还拥有不少高层建筑,因此有着良好的防守条件,也为大量兵力的集结和防守提供了空间。
在阿特木斯克战役期间,恰城被乌军利用成为一个重要的高地堡垒。在阿特木斯克失守后,乌军再以恰城为中心,进行了对阿特木斯克方向的反攻。2023年底,俄军开始转入进攻阶段,针对恰城的进攻逐渐加大力度。随着2024年初的战事展开,俄军的攻势越来越强,逐渐逼近了恰城的防线。
2024年4月初,俄军第98空降师发动了一次突袭,成功突破了恰城以东的微区,这标志着恰城之战的正式开始。尽管俄军起初希望能够迅速占领恰城,并进而施加压力于康斯坦丁诺夫卡,但恰城经过多年的战场建设,已经成为了一座坚固的高地堡垒,防御体系十分严密。乌军在这里的防守也不容小觑。因此,俄军在进攻时并未能够如愿以偿地迅速取得胜利。
仅在恰城以东的微区,俄军便花费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直到7月初才成功占领。这一残酷的现实让俄军不得不改变策略,转为采取持久战的模式。第98空降师的部队被指派在恰城方向展开持久进攻,这一战法类似于马林卡模式。俄军的进攻部队虽然数量有限,但配备了强大的火力支持。俄军可以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持续进攻,打累了就休整,休整过后再次展开攻势。
在这种情况下,乌军虽然拥有地理优势和兵力上的优势,并能够依托周围的城市带获得支援,但面对俄军的空中火力和炮火优势,形势并不乐观。特别是俄军空降兵的兵员素质较高,战斗意志也非常坚定,使得俄军在这场战斗中占据了主动。在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里,俄军持续展开进攻,而乌军则主要采取防御和应对措施。
俄军的进攻手法相对简单直接。首先,利用空军和炮兵进行大范围的火力压制,对目标区域进行强力覆盖,随后派遣无人机进行清理,消灭残存的敌方目标。接着,俄军通过编组从班级到连级的分队,对目标区域发起冲击。随着战斗进入到城市内部,巷战成为主要战斗形式,俄军逐步蚕食恰城。
与此不同的是,乌军的作战方式则较为灵活。他们通常以少数精锐部队作为前锋,带领大量壮丁兵在前沿顶住敌人。后方则集中精锐部队,负责机动反击任务。俄军进攻时的炮火和无人机攻击,往往需要由乌军前线的“扛线兵”来顶住,直到俄军派遣地面部队到来。乌军会利用地雷和无人机等方式,打击俄军的车队和步兵。若俄军的步兵进入城区,乌军会根据兵力情况进行反击,力求消耗俄军力量,延缓城区失守的时间。
为了减少精锐部队的损失,俄军的空降兵先锋部队通常由志愿兵或囚犯组成,而现役合同兵则主要提供支援和控制任务。这种战术让恰城之战的节奏变得相当缓慢。进展只有通过按月计算才能有所感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进展缓慢,累积的进展最终会变得显著。
2025年初,俄军终于突破了恰城的核心城区,并确保了东半城的控制。随着战局的推进,乌军从恰城调走了大量机动兵力,防守力量大幅削弱,原本由多个旅组成的防线,最终只剩下了第24机步旅进行防守。由于防守力量的薄弱,这支旅很难阻止俄军的进一步推进,最终在长达三个月的运河微区之战和接下来的城区作战后,俄军最终占领了整个恰索夫亚尔。
尽管如此,乌军并未完全承认这一结果。因为恰城西南的尼古拉耶夫村虽然不属于恰城的管辖范围,但与恰城接壤,乌军仍能派遣渗透部队进城进行小规模行动。因此,俄军仍需进一步清理城区内的乌军残余力量,并推进战线至恰城西缘的几个定居点,才能确保恰城的完全控制,并为下一阶段进攻康斯坦丁诺夫卡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