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23日以来,北方多地持续遭受强降水影响,内蒙古、河北北部、北京及太行山前区域成为强降水核心区。在东北、西南向延展的主雨带中,北京处于中间靠下的位置。7月23日至29日,北京出现极端强对流天气,密云局地出现特大暴雨。
近期华北强降雨为何总出现在夜间?
还需防范哪些风险?
⬇️⬇️⬇️
华北地区降水进入短暂间歇期
需警惕次生灾害风险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此次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部分地区累计雨量大、短时降雨强度强的特点,在降水总量、降水强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极端性。目前,降水过程正处于减弱趋势。
预计8月2日至5日,西北地区东部到华北地区将出现新一轮降水天气过程,降水量以中到大雨为主,局部地区可能会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图源:中央气象台)
陈涛提示,由于北方地区近期累计雨量大、突发性强,山洪、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高。需要警惕的是,地质灾害和中小河流洪水发生有一定滞后性,公众仍需留意滚动更新发布的高等级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加强防范。
为何“七下八上”期间京津冀多夜雨
近期,京津冀地区降雨主要出现在夜间至次日早晨时段。对此,陈涛表示,根据2005年至2023年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降水数据统计来看,我国华北地区7至8月大多数城市降水多发时段集中在夜间,如天津、沧州、唐山等处于平原地区的城市,出现夜雨现象较为明显。
“多夜雨是华北平原夏季降雨的一个重要特征。”陈涛解释,京津冀地区在主雨季期间会受到偏南夏季风控制,华北平原往往在夜间产生低空南风增强的特征,而增强的低空暖湿气流在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产生的地形性辐合并诱发对流性强降水,是华北地区产生夜间强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源:中国气象报社)
气象专家提示,上述地区公众要及时关注天气预报预警信息,同时留意夜间降水对交通造成的影响,驾驶车辆时要注意降低车速、保持车距,注意避开积水路段,停车时尽量选取地势较高的地方,不可将车辆停放在大树、广告牌、电线杆等高大物体旁。
强降水极端天气
农业生产该如何应对
高温高湿环境极易诱发多种病虫害。为帮助种植户尽快恢复生产、减轻灾害损失,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技术意见。
快排涝,降湿渍
积水严重地块尽快抽排积水,防止长时间积水造成植株烂根。粮食类作物,如玉米尽量在2天内排完,蔬菜类作物尽量在24小时内排完。排尽积水后,及时中耕散墒,减少对产量的影响,同时加强棚室等设施设备的检修加固,避免因长期浸泡导致结构损坏或垮塌。
松土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水淹沤根
(图片来源:京彩三农)
强管理,促恢复
粮食作物
授粉:春玉米如尚未完成授粉,可考虑利用无人机低空飞行辅助授粉。
追肥:雨后追施速效氮肥,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酌情增施磷钾肥,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水肥一体化方式或者用无人机撒施,促进作物快速恢复生长。
倒伏处理:倒伏不严重地块根据倒伏类型做好补救工作,减少对产量的影响。
蔬菜瓜果
降湿通风:雨后及时打开通风口降湿,最大限度降低棚内湿度。
整理植株:清除病残叶、老黄叶、多余侧枝、畸瓜病瓜等,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补充养分:受害不严重的蔬菜,可通过喷施叶面肥,缓解根系受淹导致的生长障碍,促进恢复生产。西瓜注意“少量多次”补充营养,可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0.1%芸苔素内酯(抗逆)+氨基酸叶面肥,能进地后根部追施高钾水溶肥(如氮磷钾比例:5-10-40),避免氮肥过量徒长。
雨后开风口排湿
(图片来源:京彩三农)
防病虫,用对药
粮食作物
加强玉米南方锈病等流行性病害和棉铃虫、甜菜夜蛾、粘虫等迁飞性害虫监测、调查,及时掌握发生情况。排涝除湿后结合病虫害防治,通过混合喷施杀菌剂、杀虫剂和植调剂(诱抗剂)等开展“一喷多促”。
(图片来源:新驿农业)
蔬菜瓜果
及早清除杂草,随时清除植株老(黄)叶、病果(叶)、重病株、伤残植株及害虫的虫卵、幼虫、虫叶等,换茬蔬菜应及时拉秧,上述残体杂物需及时进行无害处理。
雨后易发生疫病、根腐病、枯萎病、茎基腐病和软腐病等病害,需加强巡查监测,尽早做好防控。
未发病地块可施用微生物菌剂或者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发病田可选用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咯菌腈·嘧菌酯等登记药剂尽快施药防治。
巧抢收,快改种
粮食作物
玉米等植株倒伏严重或茎秆折断无法恢复的地块,适时抢收秸秆作青贮饲料,因地制宜改种荞麦、萝卜、白菜等生育期短的作物。
(图片来源:京彩三农)
蔬菜作物
尚有上市价值的受灾蔬菜,要及时采收、抓紧上市,受灾严重甚至绝收的菜地,根据情况及时补种改种,同时做好露地白菜播种准备工作。
瓜类作物
已成熟未采收的西瓜,尽快剪下,一般保留50厘米左右西瓜蔓防止过量吸水导致裂瓜,并于阴凉通风处存放,最多双层,尽快出售;若藤蔓死亡,尽快改种叶类蔬菜品种,减少损失。
“七下八上”
夜晚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