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红线为何难挡单车“围城”?
越来越多主体达成总量控制的关键共识,但企业依然有办法利用制度漏洞
■一家企业违规、打乱了应有的投放秩序,其他企业就不得不被卷进恶性竞争,最终成为城市秩序的破坏者。共享单车这门生意,恐怕正在艰难的共治中走向“零和博弈”
10年间,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所增加的共享单车数量,基本都是百万级的。
最近在上海,围绕共享单车治理问题的社会讨论十分热闹。徐汇、浦东、黄浦等一些区,政府监管部门主动发起共商共议,公开向市民展示现有的治理方案和困境,争取更大范围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矛盾很突出,办法很多元,参与很热烈,但究竟怎样才能把共享单车管好,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
当然,城市治理从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不同时代语境下,也会遇到新的挑战。
单车泛滥成灾
先来说说共享单车的问题。
从一个市民的视角,如果想要“投诉”共享单车,简直有取之不竭的理由。
比如在人流量大的地铁站周围,车太多,行人走不了;在城市核心地段有禁停区,车只能在离目的地较远的地方锁车、停放;高峰期本来就容易堵车,几家单车企业的清运车占了一两条车道,让空间本不宽裕的马路雪上加霜;市区车辆泛滥成灾,郊区居民车到用时方恨少,哪怕热门景点周边也要凭运气……
如果把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从使用逻辑转向管理逻辑,情况就更复杂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热门地铁站周边的单车停放。
早晨,大量的单车从周边小区被骑到地铁站,瞬时增量可能超过数百辆,不少车都停在了“白线”外。城管单位立刻给三家单车企业发出指令:及时清运。
随后,每家单车公司开一辆“依维柯”大小的厢货到现场。清运,基本上要占据一到两个车道长达1小时以上,勉强可以清走100多辆车。如果来不及清运,还需要地方政府请的第三方团队到现场帮助,这就又要占道折腾1小时。
像这样的地方,仅仅在浦东的一个镇,就可能有二三十处。别说单车运维人员有些忙不过来,有些第三方团队都感到委屈:一天24小时待命,做梦都是搬车、摆车。
也有人说,单车公司可以增派人手、换大一点的货车。不过据记者所知,由于上海城区多数马路较窄,大厢货是不被允许开到一些路段进行清运的。而且由于三家单车公司必须“各清各的”、按顺序进行,也并非人海战术就可以解决问题。
如果清运来不及,多增加些停车位行不行?这下轮到属地政府为难了。人人都想把单车骑到地铁口、公司楼下等最近的地方,但非机动车划线区就那么多。这两年上海很多街镇感到委屈,明明每年都在努力盘活更多停车区域,但还是赶不上单车增加的速度。
上海个别人流量大的区域,通过设置共享单车禁停禁放电子围网,把单车停放难题向外围延伸,结果呢,沿着电子围网的一圈,共享单车还是泛滥成灾。
达成关键共识
广泛的讨论中,越来越多的主体正在达成关键的共识:总量控制。
不少街镇的城管部门反映,一个区域实际投放的单车数量,往往远超这个区域的客观管理能力。比如潍坊新村街道,根据测算,有7000辆车可基本满足辖区居民使用,但最近几个月,城管队员排摸的总量数据,每天都在1.2万辆以上。
花木街道原则上的单车数量是1.2万辆,但一线城管队员透露,“实际投放1.6万辆可能都是保守数据。”
按理说,北京、上海这些年都设定了投放标准。北京明确中心城区的投放总量控制在80万辆左右,上海总量不超过110万辆。各家主要的共享单车企业,需要根据各自的比例份额,进行单车投放。
然而,这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如此透明,谁家要想抢占市场,就必须尽可能多地让自家单车出现在需求密集的地方。
单车公司对一线清运人员的考核方式也促进了这种结果:公司并不是按照他们拖了多少辆车计工资的,而是要看他搬动的这辆车后续有没有被骑走。
于是,一旦监管部门疏于监管,或者拿不出对总量和各个区域实际的单车数量有效监管的办法,超投,一定是单车企业能想到的、最经济的办法。对一线清运人员来说,把车大量投放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也很符合工具理性。
一家企业违规、打乱了应有的投放秩序,其他企业就不得不被卷进恶性竞争,最终成为城市秩序的破坏者。
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实际保有的共享单车数量远远大于110万辆。尽管有关部门通过单车备案、动态监测等方式不定期排摸总量,但效果并不理想。企业要想超额投放,依然有办法利用制度漏洞。
走向“零和博弈”
回到更微观的视角,去看一个个清运的现场,不难发现,共享单车这门生意,恐怕正在艰难的共治中走向“零和博弈”。
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增加市场竞争,激励单车企业履行企业责任、加大清运力度,于是增设了第三方清运公司,对未能及时清运的车辆进行托底。作为代价,单车企业在从第三方公司取回车辆时,需要支付每辆大约8元钱的成本。
然而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寻租空间,有单车公司发现,个别区域只要和第三方公司“搞好关系”,就可以减少“扣车”,或者减免取车费用。
其实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共享单车问题从来不会是单一问题。有些问题关乎秩序,有些问题关乎城市面貌。
上一篇:理想i8上市,股价为何大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