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东南亚这两个信奉佛教的邻国,会在短短几天内把边境变成战场。火箭炮轰鸣声打破柏威夏寺的宁静,F-16战机呼啸而过,平民扛着行李仓皇逃离——这场持续5天的冲突,造成泰国十几名平民和军人死亡,柬埔寨十多万人背井离乡。更出人意料的是,两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谈了不到3小时,半夜就宣布停火,这急转弯背后藏着怎样的逻辑?
停火协议(资料图)
一、五天战火:从地雷爆炸到战机交锋
冲突的导火索是两颗不起眼的地雷。7月16日,3名泰国士兵在边境触雷受伤,泰国指责柬埔寨在其领土布雷,柬埔寨则反驳是泰军闯入柬方区域引爆遗留地雷。一周后,泰国巡逻队5名士兵再次在达蒙通寺附近触雷,泰方挖出100余枚“崭新地雷”,双方矛盾彻底激化。
7月23日晚,泰国采取强硬外交措施:驱逐柬埔寨大使、召回本国大使、关闭所有边境口岸,两国关系实质中断。次日清晨,达蒙通寺附近枪声响起,柬埔寨发射火箭弹袭击泰军据点,随后在柏威夏寺等6处爆发冲突。泰国出动6架F-16战机摧毁柬方师指挥部,柬埔寨则炮击泰国医院还击。
7月26日,泰国攻占被柬方控制14年的茄子山高地;27日,泰国发动最大规模进攻,出动F-16和“鹰狮”战机摧毁柬方军事目标,冲突烈度升至“热战级别”。截至停火前,泰国已有14名平民、8名士兵死亡,柬埔寨13万平民逃离,40万在泰务工人员返国,战火已到失控边缘。
特朗普(资料图)
二、闪电停火:从威胁通话到三小时会谈
转折始于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发声。7月26日,他宣称与泰柬领导人通话,以“终止贸易协议”相威胁,要求两国“立即会面并迅速停火”。当时看似空穴来风的表态,次日就有了进展: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宣布赴马来西亚参会,泰国政府回应确认28日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办公室会晤。
7月28日下午,这场关键会谈在吉隆坡举行。不到3小时,双方就达成“无条件停火”共识。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联合发布会称这是“缓和局势的关键一步”,停火协议于当地时间28日24时(北京时间29日1时)正式生效。两国领导人发言时,均感谢中国参与调解,但特朗普的贸易施压显然是更直接的推动力。
洪森(资料图)
三、停火背后:多重力量的博弈与妥协
特朗普的威胁能立竿见影,源于泰柬对美国市场的深度依赖。柬埔寨40%出口面向美国,泰国每年对美出口达550亿美元;而特朗普已宣布拟将两国关税从13%-20%升至36%,8月1日即为生效期限。这记“关税大棒”打在要害上——停火成了两国保住贸易利益的必然选择。
除外部压力,双方自身也已难承其重。泰国虽军力占优(陆军20万对柬埔寨9万,拥有航母和先进战机),但旅游业受冲突冲击严重;柬埔寨军事资源有限,持续作战恐引发经济危机。国内政治层面,泰国军方通过冲突扩大影响力后见好就收,柬埔寨新政府则需稳定局势巩固执政,停火符合双方利益。
区域力量的推动同样关键。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提供斡旋平台,中国凭借1300多亿美元的中泰年贸易额等影响力劝和促谈,多方合力为停火创造了条件。
四、平静下的隐忧:停火协议的有效期
停火并未彻底解决问题。7月29日深夜,泰国就称柬埔寨违反协议发动袭击,柬方则坚称“全面停火”,信任裂痕仍存。柏威夏寺“主权归柬、通道在泰”的历史争议未消,“通话门”事件导致的高层互信破裂也未修复,两国民众的民族情绪因冲突更趋激化。
8月4日柬埔寨将主办边境联合委员会会议,这是检验停火诚意的关键节点。但根本问题的解决仍需长期努力——唯有化解领土争议、重建互信,才能让边境真正回归安宁。
泰柬“闪电停火”是各方权衡利弊后的结果,特朗普的电话是催化剂,却非终点。这场停火更像紧急刹车,要让局势彻底平稳,还需跨越更多沟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