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弘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加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坚持工业强省、产业兴省不动摇,纵深推进“四强”行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体现甘肃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扩量提质。立足“三农”压舱石战略地位,全力打造全国现代寒旱特色农业先行基地,以“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为总抓手,进一步做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四篇”文章。一是实施扩量行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构建规模化产业带。规范发展日光温室、植物工厂等现代化设施农业,拓展非耕地农业生产空间。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综合治理,建立“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位一体配套体系,夯实粮食丰收基础。二是实施提质行动,健全质量标准体系。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完善涵盖生产、认证、追溯、检测的全链条标准体系。实施网格化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业投入品管控,推广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开展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估认证。三是实施延链行动,培育八大产业集群。聚焦建设“牛羊菜果薯药粮种”八大产业集群,引进培育食品加工领军企业。规划建设县域食品加工产业园区,发展休闲、药食同源等深加工产品。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效畅通的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四是实施增效行动,创新价值实现机制。深化“甘味”品牌梯次培育计划,布局建设国内外营销网络。促进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完善“订单收购+分红”等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确保农户稳定增收。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成效挂钩的长效机制。拓展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建设运营经验,探索开展东西部主要农产品省际产销衔接合作。
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加力实施强工业行动,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工业经济实力和竞争力迈上新台阶。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打造全国区域性科技创新及转化基地,重点强化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功能,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强化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数字信息、种业振兴等关键领域技术研发突破,培育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构建科技型企业梯度发展格局。推动科研项目与14条重点产业链紧密衔接,打造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二是深入实施“三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通过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数智转型等措施,加强智能制造体系培育,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深化数字技术在石化、装备制造、冶金有色等产业的应用。持续推动金白兰武有色金属和宝汉天工业母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开展“装备制造企业河西行”行动。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优秀应用场景。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延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加快打造中东部产业向西转移重要承接地。实施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产业引育行动,加快发展智能器件、智能芯片、智能语音,加强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加快推进钍基熔盐核反应堆商业化应用,推进落实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构建氢能“制储输用”全产业体系,打造河西“绿氢走廊”。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建立健全低空经济发展政策体系。聚焦建设综合性商业航天母港,培育火箭、卫星、地面站、终端设备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四是紧盯风险隐患,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建设安全生产五大体系,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驻点包抓行动,聚焦矿山、危化等重点领域,全方位排查整治风险隐患。压实责任,强化企业风险防控意识,坚决落实各项安全标准和要求,防范和遏制生产事故发生。
着力推动服务业稳步增长。聚焦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体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等八大重点领域,实施服务业企业三年倍增计划,推动全省服务业结构优化、领域拓宽、总量做大。一是推动服务业企业达规入库,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完善服务业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建立健全服务业企业基础信息库,持续推动入库纳统。强化服务指导,创新金融服务支持,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措施,提升潜力企业入库率。加大主辅分离、产销分离工作力度,将分离企业纳入储备库重点培育。用好用活“不来即享”等公共平台,推动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产业效能。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创新型骨干企业,进一步推动服务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二是全面加力服务业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服务业有效投资,积极推动项目实施落地,以项目建设带动服务业区域和行业布局优化。因地制宜巩固优势行业,以“延链补链强链”方式推动传统服务业与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等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知名服务业企业,引导并支持新招商项目、新注册企业加入培育库,持续提升入库企业质量。三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提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数字技术+服务业”渗透应用,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运输与物流服务、加工包装、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开展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等科技服务,着力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养老服务、托育服务等类型企业,促进家政服务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便利惠民的家政服务体系。支持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等业态融合发展,加快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品质化发展,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积极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推动生活服务智能化。
作者为省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省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