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此行访问英国,主要是为了实现三个重要目标。首先,他计划与英国首相斯塔默进行会谈;其次,他打算视察自己在英国的私人高尔夫球场;最后,他还安排了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会面,商讨美国对欧盟的关税问题。特朗普和冯德莱恩的谈判已初见成效,欧盟基本上同意了特朗普的要求,几乎没有提出反对意见。而特朗普视察私人高尔夫球场的举动,则完全可以理解,因为这毕竟是他个人的私有财产。
然而,这次特朗普访问的核心问题之一,便是与斯塔默的会谈。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和英国之间的贸易谈判已经基本完成,美国对英国征收10%的关税,且并未附加其他复杂条件。根据英国媒体的报道,特朗普与斯塔默的会晤计划将在特朗普返回华盛顿前举行,讨论的主要议题之一可能会是美国是否愿意减少对英国钢铁的关税。不过,迄今为止,双方尚未透露更多会谈的细节。特朗普此次访问的背景和内容表面上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与此同时,特朗普访问期间,英国军方也在加大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7月27日,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在台海问题上发表了强硬言辞。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约翰·希利当时正在带领英国皇家海军舰队访问澳大利亚,并在威尔斯亲王号航母上公开表示,英国已经做好了随时在太平洋地区投入战斗的准备。他进一步强调,英国将继续与澳大利亚合作,通过联合演习来提升军事备战能力,以有效威慑潜在对手。更令人关注的是,希利还明确表示,如果台海发生冲突,英国将不排除参战的可能,且皇家海军已准备好在亚太地区展开行动。
这一声明无疑为特朗普与斯塔默的会晤提供了政治背景。考虑到斯塔默希望争取美国在钢铁关税方面的豁免,约翰·希利的言论也可以看作是英国试图通过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表现,为其谈判争取更多的筹码。作为欧洲的“离岸平衡者”,英国长期以来已逐渐倾向与美国站在同一阵线,这种立场使得英国在很多全球性问题上,都愿意配合美国的战略,尤其是在涉及台海局势这样的关键问题上,英国自然会为美国的印太战略提供支持。
然而,尽管英国在全球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支持美国的印太战略上,其实际的军事能力却面临诸多挑战。英国皇家海军现有的作战力量,包括两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六艘45型驱逐舰和12艘23型护卫舰,虽然在欧洲范围内不容小觑,但将这些力量投送到台海地区进行远洋作战,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即使英国的海军力量在欧洲乃至法国的眼中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它与中国庞大且日益先进的海军力量相比,仍显得较为薄弱。
英国的两艘航母虽然配备了先进的技术,如燃气轮机动力、综合电推系统以及双舰岛设计,但这些技术上的创新并未能显著提升航母的稳定性。在实际作战中,英国的航母并不具备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的能力,只能依赖滑跃起飞和垂直降落,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航母的作战效能。此外,英国海军的F-35B舰载机本身就面临载弹量小、航程短和高事故率的问题。曾在印度洋期间,F-35B就出现过故障,导致飞机被迫降落。
更关键的是,中国海军的迅速崛起,使得英国海军在技术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根据预计,到2025年,中国海军将拥有总吨位达到25至27万吨的军舰,其中包括福建舰航母、两艘055型驱逐舰、五艘052D型驱逐舰、四艘054AG型护卫舰及若干核潜艇。仅从这些主力舰船的吨位计算,中国海军的总吨位就已经是英国海军主力舰艇吨位的1.4倍。面对如此强大的对手,英国海军无论在数量还是技术上都远远无法与中国竞争,更不要说在台海发生冲突时直接介入。
因此,尽管英国希望借此机会通过支持美国的战略来换取关税豁免,然而,实际的军事能力仍然是一个大问题。英国海军是否有能力在台海冲突中有效介入,仍然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