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傍晚到夜间,本市北部地区出现非常强的短时强降水天气,怀柔东峪一小时降水95.3毫米、密云黄土梁6小时降雨315.3毫米。“一般一小时降雨超过60毫米就属于比较极端的强降水,超过90毫米算是特别极端的情况。”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雷蕾说。
汛期北京降雨与“副高”关系密切。副高全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主体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其位置与强度直接影响我国夏季雨带的分布,它的季节性位移则主导着我国主要雨带的南北迁移。
一般在盛夏时节,副高会北移至黄河流域,华北受其外围暖湿气流控制,出现闷热多雨天气。由于副高西缘偏南气流输送西太平洋的水汽,与北方冷空气交汇形成准静止锋等天气系统,就会构成持续降水过程。
“这种就是我们常说的‘七下八上’暖区暴雨。之所以是暖区,就是没有明显冷空气影响,完全是因为低层处于高温、高湿、高能量的情况。”雷蕾解释,本次极端强降雨有点类似2018年7月15日至16日的降雨,是完全的暖区暴雨。
此次极端强降雨发生在北部山区,主要由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在山前的抬升作用,不断触发雨团,而同时高空又是西南风,雨团就会不断沿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列车效应”。“后向不断有触发,沿着山前位置向东北移动,影响就会源源不断,造成极端强降水。”雷蕾解释道。
雷蕾介绍,“列车效应”下,哪里触发对流云团,如果持续有动力辐合条件,降水就会持续,而这次触发的位置就在北部地区。本次强降雨过程,平原地区降雨远不如山区明显,这是因为西南暖湿气流和地形相互叠加的影响,“列车效应”更容易出现在山区地形的附近,会有地形的增幅效应。 本报记者 骆倩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