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到孩子优点的父母,都有个共同点。
自己当下不是朋友圈子里的顶流,
或者从小到大,一直都离圈子里顶层差一截。
比如父母在校期间,不算风云人物,也没有成绩贼好,
工作后没有太大的亮点,晋升也没有同期的同事迅速。
并且在为人处世上,大部分属于是对外和和气气的高情商人才。
别惊讶。
大部分看不到孩子优点的父母,对外可会聊天了。
最善于发现陌生人那一点点优点。
比如穿搭好看、孩子优秀、家庭美满、保养得当等等。
1.吹毛求疵源自父母对自身处境的无法改变
这种处境,不论好坏,只要是无法更进一步的,都归于此类。
比如穷人家的父母依然会苛责孩子,这也不会弄,那也不会弄。种地不会挥锄头,摘菜不懂折哪里。床铺不整理就是懒,不会做菜就是笨,等等等。
富人家则是永远也不够好,100分之上呢?出门不报备、回家不问好,桌面不整理,卧室不打扫,等等等。
本质上都是如此,跟父母的收入无关,也跟孩子的成绩无关。
只跟父母所处的环境,有多久没突破了有关。
举个现实中的例子。
我爸兄弟四人,经常挑错的,只有大伯和我爸,他们都是钢筋工,从年轻时候,干到现在。我和大姐从小就被挑错,甚至于大姐来抱我,都要挨一顿骂。我添饭不小心挡了下电视就是一顿骂。
二伯和三伯呢?
二伯初中数学天赋初显,班主任惜才劝说我爷爷不要退学未果,四兄弟里只有老大学完了初中。
二伯辍学后,工地上学工,一周独立干小工,两周就当了师傅。那个年代做过工地活计的都懂,这是什么含金量!
简直就是天选泥瓦工!
02年前后,我爸跟着我妈跑生意,家里有了不少积蓄,二伯借了钱去考建造师证。成功转型包工头。
后来一步步做大,但也没多大,目前储蓄至少是百万级别。
他就从不挑错,养成了我二姐,虽然一事无成,但处世从不缺乏自信的性格。
正因为二伯一直在不断学习,所以知道年轻人如果没有启动资金,干不成任何生意,投了二姐20万,开水果店,一年没有,关门大吉。
去年过年,二伯难得挑了回二姐的错,结果二姐一怒之下年夜饭也不吃了,打道回府(回婆家)
三伯也是不挑错,但三伯自幼过继给江对岸的老木匠当儿子,具体经历了什么也没听他聊过。想必是有些苦难太重,不想回忆。
只知道三伯学了手艺,在木匠死后就去了贵州打工,后来安家在贵州。娶妻生子,但户口一直在我家的户口簿上。
育有子女一双,是我的堂弟堂妹。弟弟自幼自信得很,本事全靠辍学拜师,学了一手汽车维修的功夫。女友不断,酒友不停,就如此,也在20出头时,就存了有10余万。
妹妹叛逆不爱和除我以外的家人说话,可能是因为我会转零花钱给她,去贵阳出差也会叫她出来宵夜。但也仅限于此,妹妹甘愿摆烂当个服务员,因为她认为,工作那么辛苦,还不是一样的要吃吃喝喝,那还不如做些轻松的工作。
大姐呢?啊哈,大姐传承了老家的被动技能,挑错,老公有错,孩子有错。这时候,我作为孩儿他舅,就起了关键作用,至今仍记得,去大姐家,要么是劝架,要么是安慰人。
如此一通,各位想必都糊涂了。
我只想说的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确实巨大。
但单纯地挑错,或不挑错,并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原因。
二姐为何一事无成?大学专业物流管理,二伯叫回家找工作,进厂干会计,又被二伯叫去工地帮忙算账……
注意,二伯全程未否定过二姐的工作和专业,但是他的气场和决定,普通工人都只能低头应一声,更别说自己的女儿了。
人生的关键选择权,交给了父母,那就不能怪孩子后期摆烂。
如此这般的,还有我这个老幺,但我没有摆烂,反而是逃离父母十年之久,仅在过年时回家面圣。
弟弟妹妹呢,则是父母不参与任何讨论,忙于生计,只管宠溺。
妹妹自幼不缺钱,弟弟自幼不缺爱,但他们学生时期结交的朋友,都是一等一的烂人。烂到什么程度?大家同样是摆烂,我弟弟妹妹却不愿再搭理往日同窗。
所以啊,做父母不要太焦虑,任何不做引导,和一直引导孩子的情况,都是在走极端。
不要给自己上强度和标签。
2.破局之法有木有?
有的,很简单,一言以蔽之。
不要错过孩子的成长瞬间,不要因为工作忙、心情烦就拒绝孩子的主动沟通。
父子哪有隔夜仇,很多父母就是因为太纠结于旧账,才把孩子越推越远,导致孩子误入歧途了也不知道。甚至连孩子爬回来了也不知道。
我曾是个混混,为了保全自己,我把拳头挥向了那帮二流子。也拉帮结派,有了自己的小团体,横行黑网吧。
我爸妈就认为我是混混,哪怕高中改了,大学读了,工作找了,都不在老家,他们还是认为,我是混混。
这就有十年之气了。没办法,每次一回来,不是关心我在外面过得怎么样。
而是担心我在外面有没有打死人。。。。。。
初中打架那会儿,我还差点被人捅死呢,好在我腿粗,没扎到血管。
所以呢,做父母嘛,好好听听孩子的表达。
从小时候的胡乱表达,到初中逐渐有个人主见,再到大学激扬文字,这难道不是很棒的见证吗?!
不管他未来谋生如何,活下去就行了呗。
有家想回,有话敢说
有屁敢放,有爱敢说
别把家当第二个学校,家庭教育在我看来,就是个捞钱或pua家长命题。
家长非要懂教育才能教出大才吗?
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教员父母,还一心想让教员当个米铺的会计呢。
我们的孩子,自然是没有教员那般伟大。
但我们至少能做到,不去干预孩子本就正确,无需过度矫正的想法。
也不用如临大敌,随时戒备,随时跟孩子唠唠嗑,哪怕幼稚没逻辑,但至少纯真可爱,就算夹杂了谎言,证实后再批评教育也行啊。
总之,教孩子不难,难得是我们做父母的,如何放下那份苛责之心,担忧之情。
将他们实实在在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