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穆斯林候选人因其深厚的宗教信仰以及推动进步政策的立场,长期以来引发了广泛争议,尤其是在他公开反对印度总理莫迪的立场之后,更是成为了众多反对声音的焦点。
佐兰·马姆达尼在纽约市长初选中创下的历史性胜利,无疑在美国政坛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作为皇后区的民主党议员,他提出的一系列激进政策,如冻结全市租金、扩大公共托育服务,并且推行“快速免费”公交系统,都是与传统政治模式相背离的大胆举措。这些政策帮助他逆袭成功。在6月25日的选举中,这位原本仅有1%民调支持的政治新人,以压倒性优势战胜了资深政客安德鲁·库莫,背后离不开纽约60万南亚裔选民的大力支持。
然而,虽然胜利的喜悦并未消退,部分印度裔社区成员却早早表露出敌意。在皇后区的一场激烈集会上,极右翼分子卡贾尔·辛加拉毫不掩饰地把马姆达尼污名化为“圣战僵尸”,煽动着在场数百名印度教信徒的情绪。这位被印度媒体列为“十大仇恨言论散布者”之一的激进分子,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充斥着对穆斯林男性的妖魔化,甚至将他们称作“恐怖分子”和“强奸犯”。
更为复杂的是,这场由古吉拉特社团主办的活动,表面上是一次针对马姆达尼的政治攻击,实际上也带有洗白莫迪政府的潜在目的。辛加拉特别提到了2002年古吉拉特邦骚乱事件,这场马姆达尼称之为“大屠杀”的暴力事件,至今是莫迪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大污点。当年,作为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因纵容暴力行为而被美国政府禁入十年。然而,令人感到讽刺的是,古吉拉特社团副主席马尼坎特·帕特尔曾公开吹嘘与莫迪的密切关系。
这些仇恨的言论并不仅限于印度本土,而是通过文化组织的幌子向美国扩散。印度人权活动家苏尼塔·维斯瓦纳特深感忧虑地指出,源自印度的极端言论正悄悄渗透到美国的社会结构中。罗格斯大学的教授奥黛丽·特鲁施克直接指出,这些攻击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偏执思想的自然反应。
有意思的是,原本作为活动荣誉嘉宾的纽约市长亚当斯,在临近活动时却突然缺席。据报道,超过二十个跨信仰组织联合向亚当斯发出公开信,要求他与这些仇恨言论划清界限。虽然其副市长辩称“活动并未列入公开日程”,但媒体曝光,亚当斯刚刚参加过由古吉拉特社团主席主办的筹款晚宴。
事实上,这场围绕马姆达尼的围攻并非毫无征兆。印度人民党议员康加纳·拉纳特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谣言,声称马姆达尼辱骂印度教神祇;而国大党议员阿比谢克·辛格维则讥讽他是“巴基斯坦的代言人”。更奇怪的是,一个总部位于新泽西的“印裔支持库莫”组织,竟然不惜投入巨资,在纽约上空悬挂了针对马姆达尼的巨大横幅。
尽管如此,学者们认为这些伎俩难以掩盖纽约选民的理性思考。纽约大学教授戴维·卢登对此进行了犀利分析,他指出,印度教民族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本质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们都希望独占土地资源,并以“国家安全”名义施行暴力。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马南·阿赫默德则揭示,这场政治斗争背后,实际上是一场全球法西斯主义的合流。特朗普与莫迪政权之间的政治交流,尤其是在反移民和反穆斯林立场上的共识,使得两者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一种微妙的默契。
令人深思的是,纽约作为一个多元化的移民城市,正逐渐瓦解这一类极端叙事的影响力。法赫德·阿赫默德,负责“德西崛起与前进”组织的负责人,指出,来自圭亚那、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以及旁遮普裔和锡克教徒等群体,反而成为了马姆达尼的坚定支持者。这些群体对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立场保持警惕,同时,马姆达尼的旁遮普血统以及他曾支持出租车工人维权的行动,帮助他在基层积累了大量的支持者。
随着选举日益临近,马姆达尼的穆斯林身份、亲巴勒斯坦的立场,以及对莫迪的批评,使他成为了极右翼攻击的目标。然而,正如奥黛丽·特鲁施克教授所说:“这些攻击只是对极右翼意识形态毒害的警钟。”在纽约这个多元文化的熔炉里,种族主义和排外情绪,最终将无法抵挡时代潮流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