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沿着北纬30°俯瞰中国,从东到西你将看到这样一幅画面:
浙江宁波,登山爱好者携亲朋,行走在四明山,在亲近自然、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自然的怀抱中重新认识自己;在重庆彭水,苗族姑娘在绿水青山中放歌、跳着“踩花山”舞,歌声响遏行云、舞步洋溢欢快;青藏高原的草甸上,水草丰茂,野生白唇鹿、黑颈鹤在广阔的天地奔跑。
7月7日—11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出品的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第一季北纬30°,在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正式开播。
节目播出后,取景地所涉及的城市,官方媒体积极转发、点赞。目前,全网总传播量超1.5亿。据悉,节目在立项时即入选2024年中央网信办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和重大议题设置项目。
作为一档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创新纪录片创作、表达、传播方式,融真实性、故事性、人文性于一体,在山与水的交织、个体故事与文化叙事融合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成果、蓬勃繁荣的生活图景、中华文化的推陈出新。
作品立意:
系统性、扫描式记录
纬度之上的中国之美
天有辰宿、地有经纬,经纬度不仅是丈量位置的坐标,也是人类书写历史的韵脚,文明的发展、交流也始终在经纬的交叉点中碰撞、融合。
从北纬4°附近的曾母暗沙,到北纬53°的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中国南北横跨近50纬度。其中,北纬30°线涵盖中国9省(区、市),这里是中国地理的腹心、文明的动脉。
北纬30°的中国拥有哪些奇特景观?蕴藏着哪些中国好风物?昭示着怎样的文化传承密码?相信很多人对此都很好奇,但通常只能从碎片化的资料里知道大概,无法纵览。
《沿着纬度听中国》站位高、立意独特,首次以5年时间系统性、扫描式记录纬度之上的中国之美,凭借恢宏的视野、全景式拍摄,真实、立体、扫描式展现中国的生态环境、发展风貌、人文底蕴。节目不仅有从东到西,横贯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西藏等9省(区、市)的地理宽度,更以山、水、戏曲、茶叶、药膳五个维度为切入点,拥有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交织的深度。
跟随《沿着纬度听中国》的镜头,我们能看见:
中国人“与山共生”的精神信仰——青藏高原石渠县的护林员根秋守护白唇鹿与雪豹,延续父辈的生态保护使命;巫山山脉的湖北秭归县通过无人机与轨道火车革新柑橘运输;浙江金华山废弃矿坑被改造成潜水基地,体现“化腐朽为神奇”的创意。
水为文明“脐带”的永恒主题——重庆轮渡船主芳姐坚守“背篓轮渡”,保留长江航运记忆;安徽旌德县朱旺村的古井与河水共生智慧、庐山西海的治水工程,彰显人水和谐;宣纸之乡泾县以弱酸性与弱碱性水源成就“纸中瑰宝”,古法工序延续千年匠心。
对此,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党安荣评价,《沿着纬度听中国》的画面非常优雅、极具美感,令人印象深刻。中国五千年智慧的传承都与地域文化联系在一起,东西南北中,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所以,用地理上的标识,沿着北纬30°这条线来讲中国的故事,这个创意特别吸引人,让广大观众能够切身感受到地域环境的多样性。
传播方式:
以专业、创新呈现最真实的声音
声音是传递物理声响的媒介,也是情感表达、文化传承的载体。自然、真实的声音拥有直抵人心、春风化雨的力量,《沿着纬度听中国》以声为媒,呈现自然的回响、生命的节拍、文化的跃动。
如果说以纬度为切入点的创作视角、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深度,奠定了《沿着纬度听中国》的站位高度和节目品位,那么,央广网发挥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声音传播方面的优势,创新纪录片的听觉表达与传播创新,以真实的声音直抵人心、润物无声,则更增添了传播的穿透力。
“听”不仅是技术手段,更是叙事核心。作为一部“好听”的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在声音表达、传播方面下了哪些功夫?
首先,《沿着纬度听中国》坚持专业制作水准,呈现最真实的声音。
据传媒茶话会了解,第一季全片所有拍摄镜头均采用现场原声收集,环境声和其他声音素材都是现场采集录制,保证声音的真实性。并且,主创团队使用了电影级别的前期声音制作标准来制作纪录片。
“当我听到雪豹的叫声、山里的风声、树叶的欢动声,这个山就活了,就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沿着纬度听中国》通过“俯身倾听”的创作姿态与“平凡声音”的价值挖掘,重塑北纬30°题材的叙事维度,形成了独特的识别度。
“很多平时听不到的声音,事实上这些声音是弥漫在生活当中的,这种烟火气,能唤醒大家的乡愁、乡音、乡思、乡情。这些藏在声音里的气息,应该被发现,并值得被记录。”何苏六谈道。
《沿着纬度听中国》,让观众听见最真实、最有情感的声音。央广网充分发挥在声音方面的优势,不仅以视觉画面呈现山水人文,更以真实的声音呈现自然的回响、生命的节拍、文化的跃动。
其次,通过三维菁彩声等技术,实现声音保真。
作为空间音频技术,三维菁彩声以用户为声场核心,通过还原声音距离感、方向感和移动感,使听觉感受更逼真,给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
据节目音乐总监卢楠介绍,在音频制作流程中,节目运用三维菁彩声标准,系统性开展前期环境声的三维声场录制工作,以实现对声音细节的极致捕捉。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团队进一步突破技术边界,不仅确保音频质量契合电视播放的专业标准,还将实现音频内容在手机移动端、耳机等多元播放设备上的高保真回放,达成全平台音质的一致性与卓越性。
《沿着纬度听中国》用镜头带观众如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壮美、传统文化的悠久、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活图景,同时,力求通过真实的声音记录,让观众体验和感受自然之声、大地之声、文化之声,实现了视频语言现场性与音频语言沉浸式的统一。
内容挖掘:
自然肌理+文明脉络系统式梳理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对于纪录片而言也是如此,真实性、纪实性是其底色和灵魂。但一部好的纪录片,不仅要以真实性为基础,更要兼具故事性、人文性,以真实、鲜明的故事打动人,用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人。
作为一档大型地理人文纪录片,《沿着纬度听中国》不仅听声、见景,更见人、见事,既是沿着纬度看中国,展示北纬30°的自然肌理,更是沿着纬度讲好中国故事、挖掘特色文化,厘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发展脉络。
节目通过纪实手法,以宏观的地理经济角度,在纬度之上发现、展示美丽、多元、向上的自然之美、文化之美、人文之美。同时,又用创新的视听语言解码,更让观众体验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地理密码。
通过航拍、水下拍摄等实景拍摄手法,《沿着纬度听中国》将北纬30°的河流、山川、植被、风土人情、市民生活、民俗文化拼接起来,形成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节目展现了三级阶梯铺展出的地理长卷、长江水系的人水相依,这是幅员辽阔、山水共融的自然之美。
通过实景拍摄、同期声、实地采访,《沿着纬度听中国》展示了戏曲、茶、药膳等中华特色文化。药膳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年轻人通过中草药咖啡、校园非遗课程等创新形式,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彰显“药食同源”的千年哲学;地方戏种从港口商贸、移民文化中诞生,又在当代通过校园传承,印证着“戏曲血脉生生不息”。从成都茶馆的市井文化到制茶技艺入选非遗,茶从解渴之物升华为文明符号,传递出东方智慧。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发现时刻,推陈出新、继承发展的精神理念,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
从青藏高原上父子两代保护野生动物、宜宾渔民变身渔政协护队员精心守护鱼类多样性,到湖北秭归居民靠山吃山通过种植柑橘脱贫致富,再到88岁的杨胜伟60年来以蒸青古法延续制茶技艺,《沿着纬度听中国》不仅关注自然、文化,还观照维度之下的平凡个体及其生活,讲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传承故事,彰显人文关怀。
在自然肌理+文明脉络的系统式梳理中,《沿着纬度听中国》不仅让观众看到北纬30°的山水自然风光,更让观众体会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看见生生不息的生活图景。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从文化传播维度来看,北纬30°不仅是一条地理纬线,更是一条文明对话的轴线。《沿着纬度听中国》重拾戏曲“海盐腔”等内容,展现着中国多民族文化在纬度线上的交融共生,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对国际传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