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没有必然性,但是这个问题实际上有一个明确答案,在互相征伐的结局之下,只会有一个出来收拾残局,那就是战国末期几乎主流意识是天下会一统。
所谓,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
机会对所有人都平等,只有抓住就能逆天改命,没抓住智能认命。
但是这个实际上是忽略了一个问题,战国后期,楚国之所以被认为强大是因为早期发展占据地利,暮霭沉沉楚天阔,江南淮泗都是他的地盘,看起来很强大,也确实有一定实力。
但是楚人在吴起变法半途而废之后已经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像没头的苍蝇一样四处乱撞,后面一百多年四面树敌,举棋不定错过了最佳发育机会。
这个机会是魏国衰落之后理论上可能出现的机会,吴起也确实到楚国了,但是半途而废。春秋时期开始,楚国多次北上都被晋压制,战国早期被魏压制,熬死对手结果自己没站稳。
而且整个历史,北伐成功一直到近代才有机会,朱元璋那个都不算严格的北伐,早年刘福通的北伐军都打到平壤了。所以楚国是没有机会的。
而吴,这个春秋时期就退出统一大赛了。
唯一有机会的是赵国,秦赵都出自赢姓,而且共祖,在赵武灵王决策失误之前,灭中山,娄烦,林胡,并且制定了从义渠灭秦的计划,赵武灵王一度亲自入关中勘察,但是吴娃的出现让赵武灵王废长立幼,而后差点引起分列,最后被饿死,赵国的计划被废弃,由战略进攻变为防守。
是有机会取代晋的生态位,但是赵国几次的废长立幼让赵国失去这个机会。而后后期赵国也没有完全失去机会,比如赵武灵王改革骑射增强军力的时候,长平之战前赌国运时候,如果是另一种决策结果,历史也会是另一种走向。
但是赵国如同中邪一样,从赵衰开始到末代赵王,传承世系混乱以至于发生好几次内乱,严重削弱了自己的实力。
赵氏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例子,赵衰开始就有,到末期的赵偃,好几次废掉可能有为的太子而立宠妾的儿子,最后的甚至只是一个娼妇。
秦国在春秋被晋国堵住,战国早期被魏国压制,但是抓住了商鞅这个人才,确立了耕战制度,而后逐步才有了统一的机会。
这种机会往往一闪即逝,战国中后期不管是赵国,楚国还是齐国,秦国都有足够多的实力来完成蜕变,但是他们捕捉机遇的能力非常差,往往把转瞬即逝的机会弄丢,这个成为秦国最后横扫六合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