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通讯员 查冠琳 刘庆钧
7月20日将进入三伏天初伏,广东人的“养生因子”早早就动起来了。7月10日的伏前灸第一贴,广州各大医院开设专场,一日内便迎来数万名贴三伏天灸的市民。
记者采访发现,有不少人反映,今年天灸似乎特别容易起泡,这是为何?记者专门采访中医专家解答。
天灸“灸”多久为好?
今年天灸更容易起泡?“没错,但不用担心。”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副主任贾超教授明确回答,今年三伏,高温高湿叠加,由于湿气大,贴药可能比较容易起水泡,请市民不必惊慌,这属于正常反应,不要抓挠。
岭南传统天灸非遗传承人、广东省中医院针灸门诊科主任李滋平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天灸原本就叫发泡灸,按传统理论,灸至起小水泡效果最好。但后来经临床发现,其实一般只要灸到皮肤潮红、有热感,便可达到效果。”
为了追求更好效果,市民是否需要灸至发泡?“现代都市人生活繁忙,皮肤也比较娇嫩。尤其在南方,天气闷热,出汗较多,灸至起泡后,若护理不好容易引起感染。加上皮肤起泡破损后无法洗澡,生活多有不便,因此现在一般不建议灸至发泡,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节奏。”李滋平提醒,尤其对于糖尿病人群,或容易皮肤感染的人群,都不建议灸至发泡。
为何天灸如此盛行?
“此前常遇见不少人,为了追求更好效果,希望天灸贴的时间更长,或穴位更多,其实并不建议。”李滋平提醒,“敷贴时间太长容易起泡,穴位太多则容易引起经络疲劳,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度,慎防过犹不及。”
不同人群,如何掌控合适的贴敷时间?李滋平表示,贴天灸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成人贴天灸的时间为30-45分钟,12岁以下儿童10-20分钟,2岁以下婴幼儿不建议贴药。老年人群若皮肤敏感性较弱,可以贴稍久,但也不能超过1小时。贴敷过程中,如果发现贴至热、刺痛及皮肤发红,就已足够,可立即摘下。
为何“天灸养生局”如此盛行?因为其中有不少调理重点,击中了现代人亚健康状态的“痛点”。据介绍,天灸是借自然阳气最盛之时,疏通经络、激发正气,达到“冬病夏治”“未病先防”,主要调理的病种包括: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喘等肺系相关病症;颈肩腰腿痛等慢性痛症;失眠、消化道疾病等类别。
天灸后需注意什么?
贴天灸后需要注意什么?李滋平提醒,贴完天灸,不宜立即去空调房。因为贴天灸时毛孔扩张,借助热力调理,令药力吸收。若此时进入空调房内,不仅令毛孔收缩影响吸收,也容易令寒气入侵。贴完天灸,建议2小时内不要碰冷水,3小时后可以洗个热水澡。
天灸后1-2天内要注意,不宜食用发物、生冷食品,建议整个天灸期间内清淡饮食,以巩固疗效,尤其对慢性病患者(如哮喘、鼻炎、关节炎患者)。三伏天期间可适当温补,如鸡肉、羊肉等,以温补阳气,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