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7月16日电(记者沈寅飞)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显示,通过“沙戈荒”大型风光基地的加速投产、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的加快建设、海上风电深水远岸开发和分布式新能源在城乡全面加快渗透,预计2025年全年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新增2.8亿千瓦。
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早期风电项目也密集步入“退役期”,一场以“以大代小”为核心的设备更新潮正加速到来。相关政策推动下,未来十年潜在风电技改规模或达93GW,若以目前陆上风电装机成本2000元/千瓦计算,将为风机制造业带来1800余亿元的市场增量。然而,现实挑战接踵而至:电价补贴滞后削弱业主更新意愿,可回收叶片面临成本与市场接受度双重壁垒,风机生产行业又呈现“增收不增利”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这个千亿级的风电市场,风电企业已从单纯设备供应商转向“回收+换新+综合服务”的全链条竞逐,探索盈利新路径,行业生态或迎深度洗牌。这场退役潮不仅考验技术革新能力,也将重塑风电产业的价值逻辑。
风机退役、“以大代小”增容扩容为风机制造市场带来增量
前不久,中广核新能源广东云浮新兴风电场效能提升(以大代小)项目施工总承包采购中标候选人公示,该工程将拆除46台老旧的风力发电机组,根据新兴风电场的风能资源状况、地形地貌条件,拟设计安装11台单机容量为8MW的风力发电机组。
新华财经根据网上招投标项目公示内容发现,近年来,不断有风电项目招投标涉及老旧风电场改造以及设备更新等内容。新疆、山西等多地也单独发布风电改造政策,鼓励“以大代小”,如新疆达坂城风电场二期改造项目(预计200MW)进入招标准备阶段。
据业内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国家批复的风电场改造升级项目装机容量约8.7GW。其中,已实施完成的装机容量约3GW,2025年待实施的装机容量约5.7GW。到2030年末,运行超15年的1.5MW及以下机型风电机组潜在技改规模约为93GW。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辽宁、新疆、甘肃、宁夏、山西、山东、河北和江苏等地,风电退役换新市场规模将呈现大幅增长。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指导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我国早期安装风电机组陆续迎来改造、退役的窗口期,风电机组退役市场规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之势,由此也给新风机制造销售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中车山东风电公司风机寿命管理业务部总经理姜冬说。
记者从时代新材了解到,去年时代新材风机叶片销量接近3000套。2025年一季度,时代新材已与国内多家风电主机厂签订叶片销售合同,总金额达19.8亿元,相比于去年一季度的13.2亿元同比增长50%。
而针对近期风电行业“以大代小”更新及风机退役政策的影响,时代新材风电产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市场需求旺盛,公司全年处于紧张交付阶段。”但他同时表示,今年发电企业可能因政策调整而对新项目更加谨慎,公司需提前布局以应对潜在的市场波动。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原庆丹说,在现行老旧风电场改造升级的政策鼓励下,随着大规模退役风机的设备更新,将释放出更多优质风资源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对风电行业的新增装机带来重大利好,初步估算,2030年可产生增量装机200GW(具体还需评估各地电网消纳等影响因素)。
可回收风机叶片短期内推广有一定难度
记者调查了解到,与风机退役、设备更新等带来的风机生产销售的理论市场相比,现实中却并没有那么乐观。
一位从事风机销售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价政策、补贴规则、资产管理等多重因素,以去年的风机市场为例,实际因为退役和设备更新的规模仅约300万千瓦(不足理论值的10%)。风机退役设备更新和“以大代小”政策对于风机销售市场而言肯定是增量,但实际订单与去年新增风电装机规模而言占比很小。“或许未来会有一个大惊喜,这跟风机大规模退役是密切相关的。”
“目前,一些早期的风电场中存在不少超期服役的风机,但因为还在原来政策补贴期内,多发一度电对企业而言都是利润,因此去更新的意愿并不高”。一位在西北某风电场从事项目管理的负责人说,设备更新需要大量的投资,企业需要算一笔经济账,才会去进行下一步的投资。
此外,同样是从企业经营投资或者其它原因的角度上考虑,目前多家企业的风电等新能源投资趋于谨慎,原先的一些招投标项目陆续出现终止的消息。如近期一则公告显示,某发电央企一个6500MW海上风电相关项目终止招标。该项目于2024年7月19日挂网,后延期开标,项目未开标,目前已经是终止状态。
在风机制造端,近年来,面对大规模的风机退役潮即将到来,传统风机叶片的回收处理问题也摆在了风机生产商的面前。
时代新材在2023年研发制造了国内首支可回收叶片,2024年已完成全尺寸测试认证,2025年首套可回收叶片已下线发运。目前,该公司在湖南、天津、江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广西等建有九大叶片生产基地。可回收叶片目前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近期,上纬新材则和金风科技、中材叶片携手合作,共同签署了《关于促进全风机资源绿色循环暨可回收再利用的共同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三方将在风机资源的绿色循环及可回收再利用方面展开深度合作,致力于推动风电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通过这一系列举措,三方共同致力于构建风电产业的绿色循环体系。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风机叶片可回收材料的使用则可能带来的成本上升等问题困扰着市场。如时代新材风电产品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可回收叶片商业应用较少,发电企业对其稳定性存在顾虑。同时,使用可回收叶片带来的成本增加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买方意愿。
一位某国有发电企业所属新能源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相关部门文件要求发电企业负责风机的回收处理,公司已经在发电成本中计算了设备退役处理费用。在风机的采购过程中,叶片可回收选项在同等价格下会是加分项目而不是决定项。
行业“增收不增利”或将引发业务模式变革
据了解,风电行业诸多因素影响下,尽管近年来呈现出装机规模持续扩大的良好态势以及风机退役潮即将来临带来增量的利好预期,但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目前行业却面临“增收不增利”困境。
新华财经记者统计了国内数家从事风机生产企业的今年一季度数据均显示上述特征。如金风科技营收一季度营收94.7亿元,同比增长35.7%。此前每年一季度的销售毛利率较为稳定,约为26%,但2025年一季度下滑至21.8%,与2020年一季度的水平相当。明阳智能一季度营业收入为77.04亿元,同比增长51.78%,但其销售毛利率13.2%与2023年同期相当,同比下降3.64个百分点,为五年来同期最低水平。运达股份一季度营收40.1亿元,同比增长6.9%。但其近几年一季度的销售毛利率呈现逐年下滑趋势,从2022年一季度的18.4%,下滑至2025年一季度10.5%。
此外,结合近两年多家风机生产厂商的业绩来看,其大部分企业在风机生产销售板块也同样呈现增收不增利的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风电项目整机招标价格持续下行。这种价格压力沿着产业链传导,挤压了各环节企业的利润空间。风电行业的“增收不增利”本质上是产业升级的阵痛期表现。
如何摆脱困境?记者从多家相关企业了解到,目前对于风机退役设备更新以及“以大代小”等项目已经发展到并不是简单的拆旧装新项目,更多的是一种全链条服务。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风光设备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程刚齐介绍,目前市场中对于退役风机的回收处理形式多样,全链条服务开始越来越多。如远景能源推出“以旧换新”的整体打包服务。再如中车山东新能源公司推出“以大代小+综合开发”模式,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
“在一些具体项目中,大家通常会采取综合考虑、多方权衡的模式,如旧风机回收可能是业务的突破点,以此带动新设备的销售,配套地提供升压站、储能设施的改造或新建等。其中单一环节的盈亏对整个项目不会产生绝对性的影响”。姜冬介绍,这种综合开发模式,不仅将业务范畴向上下游延伸,构建起涵盖风资源开发、EPC工程总包、装备销售及运营服务等多位一体的业务结构,也能避免单一业务内容带来的不良竞争,对于整个行业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多位受访者表示,未来相关企业的竞争力或将更多取决于能否通过技术创新和全链条服务能力,以此来打开制造盈利增长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退役风机回收的问题能够解决,整个行业可能也会因此加速整合,衍生出新的生态。(参与调研:陈怡如)
编辑:幸骊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