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电话手表,网友为何不买账
创始人
2025-07-14 16:22:08
0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深圳的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在车上时,孩子将儿童手表装入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中玩耍将其遗忘丢失。次日上午,卢女士拨打12345热线求助,两名环卫工人花费4小时徒手在8吨垃圾中找到。事件引发网友的普遍质疑,认为“这样的行为有必要吗?”“谁来心疼环卫工人?”

。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中,两名环卫工人徒手翻找8吨垃圾长达四小时,只为找回一块价值几百元的儿童手表,这种“暖心”背后,暴露的是公共服务中边界感的缺失与对劳动者尊严的漠视。

表面上看,这是“急群众之所急”的贴心服务,实则折射出一种扭曲的公共服务逻辑。大同市城管局“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的表态,看似彰显为民服务的决心,却忽略了公共服务的合理边界与成本意识。儿童手表既非救命药品,也非重要证件,其价值远低于搜寻成本。若将此逻辑推而广之,是否意味着任何遗失物品,无论价值大小,都应不计成本地搜寻?公共服务的资源有限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公共资源必须服务于真正的公共利益,而非无限制地满足个人需求。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一事件中劳动者尊严的缺失。在高温环境下徒手翻找垃圾四小时,这对环卫工人而言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尊严上的伤害。城管局领导强调“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却未见哪位领导亲临垃圾堆参与搜寻。当“暖心”故事以牺牲特定群体的尊严为代价时,这种温暖本质上是一种特权者的自我感动。

健康的公共服务应当建立在权责对等的契约精神之上。近年来,多地已对违规探险实施有偿救援,获得公众理解。同理,类似此次手表搜寻的服务,若采取“使用者付费”原则,由失主承担合理成本,或自行寻找,反而更能体现社会公平。公共服务同样需要这种理性精神,避免将道德光环建立在他人无偿付出的基础上。

一个文明的社会,既要有关怀的温度,也要有理性的边界;既要满足合理需求,也要尊重劳动尊严。当我们在歌颂某种“无私奉献”时,有必要先问一问:这种奉献是自愿的吗?成本由谁承担?是否存在更合理的解决方式?唯有如此,社会的温暖才能真正普照每个角落,而非成为部分人感动自我而多数人默默承受的重负。公共服务的真谛,不在于无条件满足所有需求,而在于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共同福祉。

作者:苑广阔

投稿邮箱:qilupinglun@sina.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吉祥航空一航班因机械故障取消,... (转自:雷达Finance)雷达财经出品文|莫恩盟编|深海近日,因广州飞往上海一航班出现机械故障,未...
容大感光A股股东户数减少200... 7月14日消息,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10日,容大感光A股股东总户数为4.96万户,较上期(2...
6月贷款环比多增1.62万亿 ... 来源:@经济观察报微博记者 胡艳明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金融...
Netflix股价走势值得关注...   核心要点  流媒体巨头 Netflix 将于周四发布季度财报,其股价本周成为市场焦点。  该股在...
神马股份:预计2025年上半年... 神马股份(SH 600810,收盘价:9.15元)7月14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