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车市价格战白热化的今天,大幅降价本应是销量的强心针。然而,雪佛兰探界者、丰田亚洲狮这两款车型却深陷“越降价越卖不动”的泥潭,其中,探界者最高直降8万元,月销仅有两位数;而亚洲狮优惠后仅10万出头,月销竟跌至个位数。两款车型分别代表美、日系在华主力车型,却集体遭遇月销个位数或同比暴跌的窘境。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它们越卖越惨?
上汽通用雪佛兰探界者
指导价:18.49-23.99万元
探界者是雪佛兰品牌下的一款中型SUV,这款曾受到年轻消费者喜爱的SUV,如今即便有着高达8万元的最大优惠降幅,入门价从18.49万降至10.49万,也未能有效提升销量,反而使得其与同级竞品的市场份额差距进一步拉大。数据显示,近年来,探界者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呈现出一路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023年9月后,月销量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剧,而到了今年1-5月累计销量才607辆,其中,5月销量为94辆。这一连串令人失望的数字无疑揭示了探界者在市场上的逐渐失宠。
作为一款合资中型SUV,现在只要10万出头,这价格放在五年前,怕是连想都不敢想。可现实就是这么魔幻,探界者跌到这个份上,月销量还是只有几十辆。探界者的销量下滑趋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产品方面来看,尽管在外观上确实有着不俗的表现,特别是那粗犷的前脸与犀利的车灯,共同营造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视觉震撼。其长宽高分别为4646/1843/1688 mm,轴距为2725mm,仅达紧凑型标准,空间不及汉兰达,配置不如本田CR-V,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消费者在同价位更倾向选择定位清晰的车型。
在新能源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探界者的智能化设计更是严重滞后。虽然中控区域配备了屏幕和液晶仪表盘,并融入了一些前沿科技,但10英寸大屏+实体按键的混搭风格,与国产车的极简科技感格格不入,且操作响应迟滞,语音助手识别率低。反观吉利银河L7搭载NOA高阶智驾,问界M5标配鸿蒙座舱,探界者的“功能机”属性彻底被时代抛弃。同时,在工艺和材质上也有待提升,触感不够细腻,缺乏应有的舒适度。随着新能源车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燃油车市场形成的压力日益加大,探界者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就必须在内饰设计上进行革新,以更贴合消费者需求。
动力方面,提供了1.5T+6AT和2.0T+9AT两种动力组合,后者的表现还算不错,而用来走量的1.5T+6AT组合却有些年头了,动力性能只能说是勉勉强强,变速箱表现更拉胯,动力响应慢和变速箱顿挫的问题比较明显,再加上美系车普遍存在油耗较高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探界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雪佛兰品牌近年被调侃“处于退市边缘”,连带探界者三年残值率仅55%,低于本田CR-V甚至部分国产车,进一步削弱购买信心。时代在进步,行业在发展,降价只是饮鸩止渴,产品力止步不前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一汽丰田亚洲狮
指导价:14.18-17.98万元
亚洲狮是一汽丰田旗下的一款A+级轿车,定位介于卡罗拉和亚洲龙之间,旨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家用车的需求,原本寄托了厚望,但上市后的实际销量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在过去的一年里,月销量突破千辆都成了奢望。数据显示,2024年,亚洲狮的累计销量仅有3243辆,甚至不及速腾单月销量的一个零头,平均月销量为270辆。而到了今年更惨,2月、3月、4月、5月的月销量均为个位数,分别5辆、7辆、4辆、1辆,几乎成为了丰田车系中销量最差的一款。
很难想象,背靠一汽丰田的强大品牌,拥有A+级的市场定位,上市才三年的时间,几乎是在“停产”的边缘。更出乎意料的是,目前亚洲狮还有4万元的优惠额度,最低起售价格才10万出头,即使已经降到历史“冰点”价了,但月销量只有区区几辆。作为对比,今年5月速腾的销量为19251辆,相比之下,亚洲狮的销量实在是难看。
从官方定位来看,丰田想的很美好,A+定位可以让丰田全面覆盖紧凑级到中型轿车,但对于国内市场,亚洲狮太没诚意了。亚洲狮的指导价为14.28-17.98万元,高配车型直接对标B级车比如迈腾、雅阁、凯美瑞等,但产品力仅停留在A+级,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成熟B级车低配版。即便目前已经降至10.18万元起,但入门版没有倒车影像、天窗,甚至座椅是织物的,方向盘还是塑料的,更别说什么语音控制、联网功能了,完全没有体现出A+级车应有的水平。
此外,2.0L自吸发动机动力平顺但缺乏爆发力,与竞品涡轮增压或混动技术相比吸引力不足,再加上亚洲狮与卡罗拉同平台,轴距相同且设计保守,被调侃为“拉皮卡罗拉”,缺乏诚意的产品自然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要知道,在目前的A+级车市场,不仅有合资品牌大众速腾,还有自主品牌吉利星瑞、比亚迪秦PLUS以及驱逐舰05、长安UNI-V和奇瑞艾瑞泽8等车型可选,从而使得亚洲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市场地位愈发显得黯淡无光。
车叔总结
尽管这两款车型均采取大幅降价,但消费者并未买单,折射出燃油车价格体系在新能源冲击下的脆弱性,以价换量策略因新能源成本优势而失效;在产品维度,配置堆砌无法掩盖智能化、能效的核心短板;在市场维度,品牌溢价被技术平权浪潮冲刷殆尽。随着中国新能源品牌的这把降价火越烧越旺,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也开始变得难过起来,无论是曾经的传奇车型还是强大品牌,若仍困守“降价改款”续命,或将重蹈亚洲狮月销个位的覆辙。唯有重构技术路线、重塑用户体验、重定位品牌价值,方能在淘汰赛中觅得生机。
上一篇:睡够8小时 为何还会感到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