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冯圆芳 于锋
中学课文里有篇《核舟记》,但直到走进第十五届江苏书展上的核雕小店,记者才知道文中的“奇巧人”王叔远就是苏州人。并且,核雕早就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响当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的“黄金铺位”,吴中区非遗“光福核雕”代表性传承人肖雪芬开了一家小店。和往届参展的小桌子相比,这次空间宽敞了不少,她在店面设计上费了一番心思,想贴近书展“文青”的书卷气。
“生意还不错,我们参加了七八届书展,在这里结识了不少客户。这回有南通老客专程开车赶来,卖出最贵的一件上万元,还有客人一下子买走6件,说送给外国友人。”肖雪芬一脸喜悦,多次在书展“练兵”的机会让她更懂适销对路,“以前都是师傅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搞文玩收藏的人才会买,现在我们的产品更接地气了,你看这些手串、锁骨链、国风压襟、包挂卖得都不错,价格从几十元到两三万元不等,顾客愿意买了,才有机会了解背后的文化。”
“这两年核雕挺流行,符合年轻人的‘情绪消费’。”张家港读者可可入手了一条核雕项链,“老板我加您微信,有空去您小院儿坐坐。”
像这样的非遗小店,本届“书超”上粗略统计有20多家。今年书展增设“品质文化生活展区”“文化主理人长廊”,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占展馆总面积的8%。记者了解到,这两大片区的销售收入不计入书展总码洋,租金十分低廉,即使是“黄金铺位”,5天下来租金也只要2000多元。
“书超”为何热捧“小店经济”?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间断的零售书展,15年来,江苏书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以往主要聚焦图书领域,在扩大文化消费方面还做得不够,本届书展就是向‘大文化’拓展的一次尝试。”书展展示展销板块负责人杨文兵说。面向全国发出“招募令”后,参展商户十分踊跃,主办方结合商户在其他展会上的销售表现和小红书等平台上的口碑反馈,对商户进行了精心筛选。
至此,“文体商旅展”的闭环在书展上完成,“书香”的内涵更加丰富立体。小朋友在模拟球场上过一把“苏超”瘾,文青捧着“读书人的咖啡”走进“旧书新知”展区,老人孩子在餐饮区休憩、顺便吃上一块梅花糕……展馆某路口处,一块“我在金鸡湖畔等你”的指示牌下,“文具甄选”“你的背包”“礼品交易所”“水晶饰品”等箭头指向不同的购物路线,每个方向都人流如织。
在“东海水晶”摊位上,销售员苗正忙着向小姐姐们介绍自家产品,“连云港东海县是全国最大的水晶集散地,好多明星网红都为东海水晶带货。”他笑着告诉记者,近来很多年轻消费者会告诉DeepSeek自己的生日,然后请它推荐适合自己的水晶类型,“黄水晶招财”“粉水晶招桃花运”等说法十分流行。这些好看不贵的水晶制品,为读者了解地方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一家宋锦文创小店里,仅售数十元的宋锦葫芦吊坠,面料来自宋锦活态保护标杆企业“上久楷”。老板苏拾艺告诉记者,这些宋锦手链、项链都卖得不错,能够拓展新客群,离不开书展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刚开始馆内的动线规划不够合理,导致我们这边的客流量不理想,提出意见后,主办方第一时间修改了动线,加上周末,我们生意一下子好起来了。”她笑道,“书展还剩两天,我们会再接再厉,不能辜负江苏书展给我们创造的机会。”